课件编号18043184

22《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1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3次 大小:1275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 cover
初中语文 七年级上册《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是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寓言四则》中的两篇。《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也是一部启迪人们智慧的书籍。 《穿井得一人》不足百字,却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它是“道听途说”成语的典故。它不过六句,却结构极为精致。首句是故事的起因。中间四句是故事的经过和结局。尾句极为简洁地点明寓意。《杞人忧天》的故事层次清晰,人物形象鲜明。首句同样为故事的起因,中间部分采用人物对话的形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尾句交代故事结局。两篇寓言故事结构上脉络明晰,内容上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深刻的启示。 【教学创意】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编者的意图,可以采用两文联读的方式来设计教学。两篇文章浅显易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应该能知晓大意。教师只对其中一词多意、词类活用等现象进行点拨即可。两篇文章层次清晰,可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停顿和变形朗读的方式把握其精致的结构。《穿井得一人》除了文中明显点示的寓意之外,可让学生用一句话对蕴含的寓意进行再点示,以此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意把握能力。《杞人忧天》故事完整,层次清晰,但没有具体点示寓意的语句,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为文章补充寓意。教师在每一次实践活动之后都要有小结,以补充学生发言的不足和认识的不到位。 教学目标 1、 诵读课文 2、 把握文意 3、 赏析美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诵读课文 2、把握文意 难点:赏析美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直接开课揭题式导入。 介绍背景资料 1、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用具有讽刺性或哲理性的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2、《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是一部闪烁着智慧之光的著作。 “掩耳盗铃”“竭泽而渔”“刻舟求剑”等耳熟能详的成语均出自《吕氏春秋》。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列子》相传是战国时郑国的道家人物列御寇所著,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它同样是一部启迪人们智慧的书籍。“高山流水”“迫在眉睫”“同归于尽”“愚公移山”“绕梁三日”等熟悉的成语出自《列子》。 教学板块之一:积累基础知识 积累语言卡片 1、 读准读音 溉汲 杞人 日月星宿 不当坠邪 亦不能有所中伤 若躇步跐蹈 其人舍然大喜 2、 理解词意 一词多意: 之: (1)结构助词,的。(例如:宋之丁氏;得一人之使) (2)代词,“它”,指的是“穿井得一人”这件事。(例如:有闻而传之者;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3)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例如:两狼之并驱如故) 而: (1)表示转接关系,可译为“但是”(例如:人不知而不愠) (2)表示顺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有闻而传之者;温故而知新) (3)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此”(例如:家无井而出溉汲) 闻: (1)听说(例如:有闻而传之者) (2)使动用法,使……听到(例如:闻之于宋君) 若: (1)你(例如:若屈伸呼吸) (2)好像(例如:天涯若比邻) (3)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和反问句)。(例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特殊词意 者:……的人 穿:打、凿、挖 国:都城(例如:去国怀乡) 使:使用的劳力 亡:通“无”,没有。(例如:河曲智叟亡以应) 舍:通“释”,释然,放心的样子。(例如:其人舍然大喜)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