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052060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自主阅读推荐《湘行散记》《白洋淀纪事》课件(共39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5次 大小:40926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统编,PPT,39张,课件,白洋淀纪事,湘行散记
  • cover
(课件网) 《湘行散记》 一、作者介绍 沈从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二、主要内容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所得。书中含有大量作者所见所闻,感悟等。书中对于湘西河道景色描写,确实精彩,本地人粗话的收录也很写实,沈从文对于底层人民生活的关照,也符合如今的价值观。 本书中的既能各自独立成篇,每一篇都有其内涵及要表达的深刻意义。有的含有尖锐的民族问题与社会矛盾,而有的有文明与堕落的关系。 《桃源与沅洲》:由《桃花源记》写起,通过这篇文章在人们心中的广大影响引出现实中的桃源的风土人情。通过对现实中桃源的环境、人文景观等的描述,让人们认识到现实生活的残酷、严峻,使得世外桃源般的理想社会在作者的笔下一点点被破坏,最终回归到现实,也引起人们对理想和现实之间差距的深思。 《鸭窠围的夜》:这是一篇游记散文,通过作者旅途中夜宿鸭窠围时一夜间的见闻和思绪,描写了湘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色和独异的人生形态,寄托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喟。 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头两个自然段):写阴历年前某天夜晚,航行在沅水上的渡船泊于鸭窠围岸边,水手歇夜,以及湘西特有的吊脚楼景观。第二部分(从“河面大小船只泊定后”至“灶中正火光熊熊”):透过作者的想象,叙写水手们到岸上吊脚楼吃“荤烟”或烤火歇息的情景。第三部分(从“邻近一只大船上”至“也是很显然的事了”):由邻船一位水手的举动引起回忆,“温习”了十五年前自己经历的同样的情形。第四部分(最后三个自然段):写午夜时分水面上渔人“赶白”的古怪声音及由此引发的对湘西人历史命运的思考。 本文是根据作者中夜宿鸭窠围时的见闻和思绪而写的,是湘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观和独异的人生形态。湘西是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它地处湘、黔、川三省边地交界处,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艰辛。沈从文作为有着苗族血统的湘西作家,用一支有灵性的笔,突出地表现湘西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浸润着原始民风的特殊人生形式,描绘了湘西下层人民永远用血泪打发日子,世代相沿的悲苦命运;同时也描绘了他们为生存、为实现其人生权利与尊严所作的努力。 本文中写到的吊脚楼,是湘西特有的建筑奇观;而它所着重描写的“水上人”(水手及随船旅行者)和“妇人”(妓女)们的关系,也是一种带有湘西地方色彩和时代色彩的特异的生活。 沈从文“最亲切熟悉的”就是他的故乡,一条绵长千里的沅水及其支流两岸的乡村人事,对于生活在那里的农民、水手和士兵,“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在他看来,他们的生活,近乎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其中蕴藏着血与泪,也蕴藏着“正直素朴人情美”。作者描写这些,既是其人生经历使然,也寄托了作者的审美标准和人生理想。 作者还几次讲到他的“忧郁”。这种忧郁、哀戚亦即悲悯的情思,源于作者对湘西人民灵魂的深刻理解,也源于他对湘西民族历史遭遇和现实境况的观照与反思。 二、《鸭窠围的夜》赏析 《鸭窠围的夜》是《湘行散记》中的第三篇,是一篇游记散文。 通过作者旅途中,夜宿鸭窠围时一夜间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