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064328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学情评估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4-06-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97次 大小:12390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 cover
第四单元学情评估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思齐”学习小组计划制作一张以“君子之风”为主题的手抄报,以下是组员准备的材料,请你完善。 1.下面是手抄报的前言,请你阅读,完成后面小题。(共6分) ①叶圣陶为了我国的教育事业,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呕心沥血,奉献一生;②丰子恺的画里有诗意,有谐趣,有悲天mǐn人的意味;③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辟一块荒地,修qì草堂,终于有了一个栖身之所,经历了半生的颠沛流离后,他仍心系苍生。 (1)依次给语段中的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huì xī pèi   B.huǐ qī péi    C.huǐ xī pèi   D.huì qī pèi (2)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悲天mǐn(  )人    修qì(  )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句中,用“我国”修饰“教育事业”,中间的“的”字是结构助词。 B.第②句连用三个“有”,构成排比句,增强语言的气势。 C.第③句中的“在”是介词,“终于”是副词。 D.第③句中的两个“了”都是叹词,表示已经完成或实现。 2.组员想引用古诗文句诠释“君子之风”,写了以下两段文字,请你补充。(8分) (1)君子皆怀家国之情。家国之情始于己身,王维淡泊乐观,把明月当知己,“_____,_____”(《竹里馆》);家国之情融于乡思,岑参在远赴边塞时思乡情切,潸然泪下,“_____,双袖龙钟泪不干”(《逢入京使》)。杜牧心系国家,将对历史的咏叹与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_____,_____”(《泊秦淮》);李商隐关心国计民生,大胆借古讽今,痛斥统治者荒于政事,不顾民生,“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贾生》)。 (2)华夏君子之风,灼灼有辉光。君子之风是“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是孔子对“义”的坚守;君子之风是“予独爱莲之_____,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是周敦颐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组员计划把“花中四君子”画进手抄报,并为其配文,请你选择。(4分) A.筛风弄月,潇洒一生   B.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C.凌霜自行,不趋炎附势 D.空谷幽香,孤芳自赏 4.有同学认为莲花也应该列入“花中君子”之列,“思齐”学习小组为此展开了辩论。请根据反方论述,写出正方观点及理由。(2分) 正方:_____ _____ 反方:我方认为,莲花不应列入“花中君子”之列。莲花颜色艳丽,花朵硕大,过于妖艳,不适宜代表古代文人的君子品格。 5.“思齐”学习小组为本次手抄报命名“香远益清”,结合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的意思,请你写出这样命名的原因。(2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小题。(共16分) 材料一:①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②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