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105421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北城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50次 大小:289497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安徽省,考试,答案,图片,试题,语文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①长风破浪会有时②直挂云帆济沧海③鸟下绿芜秦苑夕④蝉鸣黄叶汉宫秋⑤先天下之忧而忧 ⑥后天下之乐而乐⑦戍鼓断人行⑧边秋一雁声 ⑨春蚕到死丝方尽⑩蜡炬成灰泪始干 2.(1)檐 chāi 哮 bènɡ 《水浒传》 施耐庵 火烧草料厂 (武松)景阳冈打虎 (2)相同点:武艺高强,有勇有谋。(2分)不同点:林冲曾经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一直安分守己,最后忍无可忍被逼上梁山,是上层人物被迫造反的典型;武松是下层侠义之士,崇尚的是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报,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2分)(意思对即可) 3.(1)①内函 内涵(每空1分,共2分) ②将“召开”改为“开展”(2分)③将“请您务必准时到达”改为“期待您莅临指导”(2分) (2)①示例:贵妃醉酒 青梅煮酒论英雄 武松醉打蒋门神(写出两个即可,每空1分) ②示例:对酒当歌 酒足饭饱 灯红酒绿(写出两个即可,每空1分,共2分) (3)C 4.(3分)A 5.(3分)望木薯 晒木薯 吃木薯 (每空1分,共3分) 6.(6分)(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木薯比作婴儿,写出了木薯丰收的情状,表达了对木薯的喜爱之情(2分)。 (2)运用对比的手法(1分),外面的寒冷与灶间蒸煮木薯时的温暖构成对比,营造了温馨的氛围(2分)。 7.(4分)内容上:由木薯的回忆引申出“那个年代里的不屈与坚持,是一个人最不该丢弃的记忆”的主旨,升华了文章的主题。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完整、更严谨。(每点2分) 8.①木薯散发出来的香气;②那个年代里的不屈与坚强的品质;③收获木薯时满心期待将得以实现的欢喜;④一家人围着炉灶吃木薯时的喜悦和满足。(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9.(3分)A 10.(4分)这段文字可以作为材料二“文化类节目‘精华萃取’”的佐证。文字列举“《典籍里的中国》主打典籍、《中国诗词大会》主打诗词、《国家宝藏》主打文物”等事例说明了“近年来,文化类节目、作品的主题和元素呈现了相当多元化的状态”,这正与材料二“精华萃取”中提及的“规避了一味追求‘原汁原味’‘完整再现’传统文化和艺术、却易显得‘陈旧冗长’的刻板做法,而是以智慧的方式将传统艺术和文化的精华进行‘点状’萃取”的观点是一致的。 11.(4分)材料三提出了“国民教育普及,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渠道”的观点。文段先从“两个全过程”强调了确保普及产生的效果,然后再从师资培训和优化管理、施教手段等方面来提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与传播力,最后指出要利用好考试评价来提高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公众的重视程度。 12.(6分)示例:①我们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水平;②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一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考核中,利用行政手段积极推进;③利用文化遗产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从而带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④营造导向正确、积极健康、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进一步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答出三点即可) 13.(4分)(1)指天气放晴(2)面对(3)饮酒(4)正午 14.(6分)(1)(湖面上)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2)很多船只排阵而来,景色雄壮也让人感到很愉快。 15(6分)相同点:两文在内容上都写到了自然景物,写作手法上都采用了借景抒情和对比的手法。(2分)不同点:甲文除了自然景物外,还写到了人和动物;乙文写的是一天中的变化(2分)写作手法方面:乙文更多的采用比喻的手法,甲文运用比喻相对较少。(2分)(意思对即可) 【课外参考译文】我们出游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