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116031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4.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6次 大小:1233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高中,语文,统编,必修,上册,第七
  • cover
高中语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本单元的学习必须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1934年8月写于北平,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院清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闲话秋凉、胜日秋果”等画面,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所写景色较为具体,考查的是学生的形象思维。而本文所写的秋味则是抽象难把握的,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出了较高要求。高一学生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阅读中不能准确捕捉重点词句,通过学习力求帮助他们学会鉴赏散文,把握主旨。 【教学目标】 1.品味郁达夫的秋天,揣摩其对故都清秋的赞美和眷恋的情怀。 2.解读秋天的郁达夫,领悟其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客观色彩”与“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感受。全文感情基调 【课前准备】走近郁达夫,了解写作背景,声情并茂朗读文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互动设计1] 激趣导入 一年四季,各具风味:春有妩媚,夏有妖娆,冬有庄重,而秋呢,更是千姿百态,风情万种。古往今来咏秋名句有几多? (学生吟诵咏秋名句) 这咏秋的佳作实在太多太多,在他们的笔下,不仅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而且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不仅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而且哀怨悲喜,委婉含蓄———秋有情。(板书) 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那么今人对秋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进郁达夫《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独有的秋味。(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互动设计2] 梳理文本 昨天大家对文本进行了预习,你从文中读到了些什么?请说说自己初读的感受。 三、以学激思 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四、合作学习 这是一篇关于秋天的散文名篇,我们的阅读将围绕两个话题展开:一是品味郁达夫的秋天,揣摩其对故都清秋的赞美和眷恋的情怀;二是解读秋天的郁达夫,领悟其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感受。(板书) [互动设计3] 郁达夫的秋天(小组合作) 1.在秋天的故都,郁达夫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点拨:秋景———芦花、柳影、夜月、碧天、牵牛花、秋草、落蕊、闲人、秋枣……(看) 虫唱、钟声、飞声、扫地、蝉声、雨声、人语、风声……(听) 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想) 2.能否将看到和听到的景物构成不同的图画? 图景———静对秋花、轻扫秋蕊、细听秋蝉、闲话秋雨、喜看秋枣 3.这五幅图是怎样将自然景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感受(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来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点拨:(以第三自然段为例)只是在生活的底片上对自然风物稍加点染,把它自然地再现出来,碧绿辽阔的天空,作了画背景;地面上,爬着五颜六色的牵牛花;天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显得疏密得体,浓淡相宜。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浓茶,举头望碧空,俯身看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这里静中有动,绘声绘色,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之秋的质朴美和原始美完全溶合在画面之中。但是,画面上笼上了一层作家内心的主观感彩。“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牵牛药的蓝朵”,而且认为牵牛花是“蓝色或白色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