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魏晋南北朝书法 魏晋南北朝书法特征 1、魏晋时期是书体演变的终结期。 2、书法走向了完全的自觉阶段,文人开始有意识的最求书法美,把其作为自觉的艺术实践活动。 3、魏晋时期道教、玄学、清谈对书法的重要影响。 4、书法理论的发展。如卫恒的《四体书势》、索靖的《草书状》,奠定了中国古代书论的基础。 “钟王” 魏晋南北朝书法是完成书体演变的重要阶段。隶书、真书、行书、草书基本定型。 钟繇、王羲之为代表的大书法革新家,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新的一页。历代书家莫不宗法“钟王”。 钟繇 钟繇(yáo)(151年-230年),字元常。豫州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汉末至三国曹魏时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钟繇擅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人都曾经潜心钻研其书法。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南朝庾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唐张怀瓘在《书断》中则评其书法为“神品”。 钟繇《荐季直表》局部 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主要代表作有《黄庭经》《乐毅论》《十七帖》《兰亭集序》《初月帖》,而《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在书法史上,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兰亭序》局部 王羲之手札(局部)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和《寒切帖》 。 《快雪时晴帖》 。 王羲之《姨母帖》 王献之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右军将军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女婿、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 王献之精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在楷书和隶书上有深厚功底。在书法史上与王羲之并称“二王”。唐人张怀瓘《书估》评其书为“第一等”。同时,王献之还善于作画,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目其画为“中品下”。 王献之是王羲之第七子,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王献之《地黄汤》帖和《鸭头丸帖》 王珣《伯远帖》 王珣(350年-401年),字元琳,小字法护,东晋琅邪临沂人,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从侄,车骑将军。 三国石刻书法 三国石刻承东汉余绪,然而立碑之风衰竭。曹操以当时葬礼过繁,下令禁止制造石兽、碑铭。自此以后,碑刻减少。 隶书中楷书笔法成分加强,行楷书逐渐取代隶书。 自魏至明,再也没有写出汉碑隶书的风韵。然而三国时期的魏隶其飘逸拓展不及汉隶,茂密浑穆,整严浓丽,却为两晋南北朝隶楷的渊源。 三国刻石书法 《受禅表碑》拓片 《天发神谶碑》 《上尊号碑》拓片 . 三国两晋时期的墨迹 三国两晋时期留存至今的墨迹大多是写经、简牍和残纸。 著名书法家有:钟繇、韦诞、皇象、卫恒、索靖、陆机、王珣等。 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写道:书以晋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有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 唐代窦臮《述书赋》中写道:博哉四虞,茂矣六郗、三谢之盛、八王之奇。 楼兰残纸 楼兰残纸 简牍 陆机《平复帖》 《平复帖》是草书演变过程中的典型书作,最大的特点,犹存隶意,但是没有隶书那样波磔分明,字体介于章草、今草之间。 秃笔枯锋,刚劲质朴,格调高雅,神采清新,赏心悦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