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南北朝书法 南朝与北朝书法差异 南北朝时期对峙分裂的局面,造成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发展的不同,书法也不例外。南北朝书风的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 一是书家群体的不同。南朝书家多是上层贵族人士,而北朝书家则多为无名人物,唐朝窦臮《述书赋》中所收入书家:南朝共 82人,北朝则只有一人(刘珉)。 二是书迹形式的不同。南朝以尺牍为典型,北朝则以石刻为大宗。前者重视其对主体精神的展现功能,后者则重视其现实的应用性和美化作用。 三是主要应用字体的差别。南朝继承东晋传统,行草是书写时的主要字体,而北朝则主要使用正在不断演变形质的隶楷错变的字体。 南北朝书风的整体差异在于一风流妍妙,一质朴厚重;一温婉妩媚,一豪健雄放,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朝的晚期,南北之间的书风差异随着社会的逐渐融合,也逐渐开始弥合,这一趋势至隋代成为主流,从而使书法艺术进人一个新的阶段。 贡献 南朝书法由于对“二王”书法传统的继承、弘扬而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此时书法继承东晋的风气,上自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南北朝书法家灿若群星,无名书家为其主流。他们继承了前代书法的优良传统,创造了无愧于前人的优秀作品,也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存世的南朝作品有王僧虔的《太子舍人帖》梁武帝的《异趣帖》等。 王僧虔的书法 。 梁武帝书法《异趣帖》 南朝石刻《爨龙颜碑》 . 南朝《瘗鹤铭》 《瘗鹤铭》局部 北朝书法 北朝指当时在中国北方相继建立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王朝政权。 碑刻书法比南朝要丰富多彩,北魏初期书法方劲古拙,仍存隶意。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汉化达到高潮,书风随之变化。 北魏碑刻书风大体上分为雄强和秀丽两大类。 《中岳嵩山高灵庙碑》 《中岳嵩山高灵庙碑》碑额 龙门石窟书法 北魏帝王提倡佛教,开窟造像之风大兴,造像石刻大为兴盛。造像大多有题记,其书法艺术价值极高,最有代表性的是洛阳龙门石窟书法。 代表性作品:《始平公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等等。 《始平公造像记》 《杨大眼造像记》 《杨大眼造像记》 《孙秋生造像记》 《张猛龙碑》 《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北魏正光三年(522)正月立,无书写者姓名,碑阳二十四行,行四十六字。碑阴刻立碑官吏名计十列。额正书“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三行十二字。古人评价其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向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 为正宗北碑书体。碑石在山东曲阜孔庙。书法劲健雄俊。 清杨守敬评其:“书法潇洒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 沈曾植评:“此碑风力危峭,奄有钟梁胜景,而终幅不染一分笔,与北碑他刻纵意抒写者不同。” 康有为谓:“结构精绝,变化无端”、“为正体变态之宗”。该碑已开初唐楷书法则的规模。 《张猛龙碑》局部 《张猛龙碑》局部 《敬史君碑》 碑现存长葛市老城内,原立于祥静寺前(遗址在今辘轳湾村西),后淹埋地下。清雍正六年(1728年)农民耕地时发现,乾隆十四年(1749年)移立于陉山书院,建亭保护,并在碑阴刻跋。碑通高2.5米,宽0.84米,厚0.28米。碑额雕刻为蟠龙倒首,中间为一龛,龛内造像为释迦佛,佛两边为二弟子二菩萨,后边为二飞天,下边为九位供养人,雕工精细,是研究我国古代石雕艺术的珍贵资料。碑文1265字,为由隶到楷过渡的魏书体,清人辑入《金石萃编》。 《敬史君碑》 . 《张玄墓志》 张玄字黑女,清代为熙帝讳,一般称《张黑(he)女(ru)墓志》。北魏普泰元年(531年)十月刻。 清包世臣跋:“此帖骏利如《隽修罗》,圆折如《朱君山》、疏朗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