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201006

江西重点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33次 大小:10291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江西,期中,答案,试题,语文,考试
  • cover
江西重点大学附中九年级语文期中试卷 说明:1.满分120分,时间150分钟。 2.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否则不给分。 3.卷面要求干净、整洁,不得使用涂改液进行涂改。 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少年时代,我们开始睁大眼睛看世界,品尝生活的甘美,也经历着成长的苦涩和无奈。闰土的少年伙伴“我”,回到故乡,举目所见,皆是一派 ① (xiāo)索、失败、疮痍累累的景象;远去美洲的于勒曾是若瑟夫一家人幻想中的救世主,但当这家人在船上再次遇上于勒时,于勒已经变成一个 ② 的水手,成为家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对象;十来岁的少年杜小康,家庭变故的突如其来使他不得不辍学,跟随父亲去放鸭。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1.文中加点字“涩”的读音正确的是( )(1分) A.shāi B.shài C.sè D.shè 2.在文中横线①处填入汉字,正确的是( )(1分) A.萧 B.潇 C.箫 D.消 3.在文中横线②处填入词语,恰当的是( )(2分) A.江河日下 B.一蹶不振 C.命运多舛 D.穷困潦倒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十来岁的少年杜小康,家庭突如其来的变故使他不得不辍学,跟随父亲去放鸭。 B.十来岁的少年杜小康,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使他不得不辍学,跟随父亲去放鸭。 C.十来岁的杜小康少年,家庭突如其来的变故使他不得不辍学,跟随父亲去放鸭。 D.杜小康十来岁的少年,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使他不得不辍学,跟随父亲去放鸭。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写诗,还要注意节奏,诗歌的节奏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②写诗,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高度凝练的语言营造出丰富的意蕴空间,令人难忘。 ③诗歌是情感的抒发。 ④写诗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写情志,更多的时候二者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⑤生活中的人、事、物,都可能触发我们的情感,将这种情感分行写出来,就有了诗的模样了;如果再适当融入联想和想象,就有诗的味道了。 A.④②①⑤③ B.⑤④②①③ C.③②①⑤④ D.③⑤④②① 6.下列句子中敬辞或谦辞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令尊年过六旬依然亲自下地干农活,作为他的孩子,我感到既自豪又羞愧。 B.您当年送我的那枚南京雨花石,很漂亮,我一直惠存着,它象征着我们纯洁的友谊。 C.“各奔天涯何处是,唯愿君安好”,我就留步不送您了。 D.贤弟啊,愚兄想听听你的高见。 二、古代诗文阅读(22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7-8题。(每小题2分,共4分) 小重山 [南宋]岳飞 昨夜寒蛩①不住鸣。惊回千里梦②,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③。 白首为功名④。旧山⑤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①寒蛩(qióng):深秋的蟋蟀。②千里梦:指赴千里外杀敌报国的梦。③月胧明:月光不明。胧,朦胧。④功名:指驱逐金兵、收复失地、建功立业。⑤旧山:家乡的山。 7.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上片前三句用词人梦见自己率部转战千里,实现“还我河山”的伟大抱负,兴奋不已,却被寒蛩惊醒。 B.“旧山松竹老”用“松竹”喻中原父老,他们在金人的统治之下,顽强挺立,渴望早日复国,可如今他们都已老了,暗示了南渡时间之长。 C.“阻归程”表面指道路阻隔、难以归去,实指词人对当权派屈辱求和、阻挠抗金的不满和谴责。 D.下片抒发词人虽收复失地受阻、心事无人理解,但仍对抗金事业充满信心的爱国情感。 8.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10分) 范文正公读书南都学社,煮粟二升,作粥一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