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212072

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6次 大小:1268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
  • cover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2.品味诗歌语言,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人情感。 3.在同题材联读中,学会结合背景理解诗歌主题的方法,从而提升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2.品味诗歌语言,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在同题材诗歌的联读中,学会结合背景理解主题的方法,从而提升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听曲●导入 笛声,是一种悲凉凄切,清远悠扬的音乐。漂泊游子闻笛思家,边关将士闻笛兴感,宦海迁客闻笛伤怀。于是我们在古诗词中读到了“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读到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读到了“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当一阵笛声飞入大诗人李白的耳里,他有感而发,会写下怎样的诗作呢? 二、初读●感知 解诗题:大声读一遍诗题,诗题告诉我们:诗人是何时何地听到笛声?(洛阳可不是李白的定居之地,他只是洛阳城里的一位游子。) 明诗意: 首先划分节奏,标注易读错的字音,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诗歌吧。接着请同学们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读诗歌: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齐声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停顿,读出诗歌的音韵美。 三、诵读●品味 把握“重音”也是朗读的必要技巧之一。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要重读?为什么? “暗”: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笛声暗暗地送来,是特意飞来给客居在外的人听,以打动他的离愁别恨?还是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他们无限的情思?"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刚好跟“夜”相吻合;正因为是暗送,所以不知道是谁家,呼应得特别巧妙。 “散”:这个“散”字,用的真是妙极了!“散”是均匀、遍布的意思。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就为“满洛城”的“满”字,做了铺垫。 “满”:这个“满”字耐人寻味!笛声借助风让大家都听到了,这春风是多情还是无情呢?“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感觉整个洛城仅飘溢着笛声而无其他声响,可想夜之宁静,笛之悠扬。这一切在作者心中发酵,酿成浓浓的乡愁。 “闻”: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所以“闻”字要重读;“故园情”,全诗主旨所在,也要重读。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是共有的。诗到这里戛然而止,但给人的感觉是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毫无疑问,这首诗所传达的情感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现在带上我们独特的体验,再次有感情地齐声诵读:读出"暗"的神秘感;读出“散入春风”的悠长;读出“满”的夸张感;读出“故园情”的深长;读得抑扬顿挫,读得入情入境! 四、联想●联读 朗读时,你有没有去想象,究竟是什么样的笛声(曲调)如此扣人心弦? 宛转悠扬、空灵缥缈、余音缭绕……这首闯进作者心里的曲子名称是?为什么一首《折杨柳》能引发游子如此浓烈的乡愁? 解析:笛声与杨柳搭配,一方面表现离情别绪,另一方面又暗含着一种习俗———临别时折柳相赠。“柳” 是“留”的谐音,所以折柳送行表达的是依依不舍的挽留之意。唐代长安的灞桥两岸,十里长堤,杨柳成行,是有名的送别之地。唐人送客多于此饯行话别, 留下了很多相互唱和的诗篇,例如诗人白居易的“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刘禹锡的“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绾别离”。 此时听到笛声的诗人正在做什么、想什么 诗人在看书、想家、忧虑前程、月下独酌…… 我们想读懂李白的内心世界,还得从他当时的处境说起: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唐人称长安为西都,洛阳为东都,虽然长安是名义上唯一的都城,但皇帝经常往来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所以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