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234746

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说课稿

日期:2024-05-29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4次 大小:2201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教版,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
  • cover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 课题选自〈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一、课程标准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本节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自然引申,主要讲了气温的变化和气温的分布两个内容。并且气温是判断气候类型的重要依据,是理解第四节气候的基础,为第四节气候类型的学习起了铺垫的作用。 2、素养目标: 地理实践力: 动手绘制气温曲线图,理解气温曲线的特点。 区域认知: 运用全球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3、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并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 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突破策略: 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亲身体验的方法,结合实验,利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 三、教法分析 本节的内容是学习自然地理的基础,我采用的是以讲授法为主,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角色扮演法积极与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利用对比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学生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利用图示法,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四、学法指导 基于教材和学生特点,确定本节课的学法: (1)、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指引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能力。 (2)对于等高线这类的抽象概念,有的学生始终理解不了,这对于理解等温线的概念不利,读图分析时不能要求太高,读气温分布图时,难度相对较大,现象容易发现,规律不好总结,要及时指导。 (3)学习方法: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课件播放《哈尔滨冰灯》和《广州花市》视频 (教学意图)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差异呢? 师:同样是冬季,两地居民的行为习惯却相差很大,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气温也是人们经常关注的话题,因为气温和人类活动有密切的联系。 【讲授新课】 一、气温和人类活动的联系 (教学意图)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加之考虑到教学的连贯性,教学顺序略有调整,把这个活动放到前面。 (一)完成P57的“活动”,总结气温和人类活动的密切联系 1、学生阅读资料,小组合作探究 2、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本组成果 3、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总结:五个资料分别说明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 4、学生自主发言,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温和人类活动的密切联系 (二)气温的测定 1、教师设问:那么气温是如何测出来的呢? 2、阅读作答:测定气温的方法;测量单位:℃ 3、课件演示:日平均气温及计算方法 4、知识迁移:由日平均气温引出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二、气温的变化 (一)设问引出:在一天、一个月、一年中,国内与国外,我国的南方与北方,热带、温带、寒带的气温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不断变化的。 (二)气温的日变化 读图3.12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a.找出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值 b.引出概念:气温日较差=日最高气温值—日最低气温值 c.再看图,找出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14时左右和日出前后)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三)气温的年变化 1、读图3.13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a.找出最高和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的月份和温度值(北半球陆地在7月和1月,海洋在8月和2月;南半球相反) b.计算该地气温年较差(从气温日较差概念推导: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学习地理的能力。 2、读图3.14,完成活动1:(强调描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