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261661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件(共13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4-05-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00次 大小:231104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6
2023-2024,历史,中外,必修,2019,统编
  • cover
(课件网)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1.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2.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名 称 时 间 战 况 淞沪会战 1937年8—11月 太原会战 1937年9—11月 徐州会战 1938年1—5月 武汉会战 1938年6—10月 (一)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重大战役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 八路军平型关大捷。忻口会战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台儿庄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年12月开始,中国军队取胜 意义: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有力驳斥了“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对抗战时局产生重大影响。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总结抗战开始以来的战争形势,针对国内存在“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 (二)毛泽东《论持久战》 1938年6月 1、时间: 2、内容: 3、影响: “我们是弱国之民,我们所谓抵抗,无他内容,其内容只是牺牲。” “必亡论” 汪精卫 “速胜论” “今后的问题,只在我们怎样胜,几时胜。” —《大公报》的社评 “持久战” “最后的胜利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三)抗战初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向西南大后方迁移 1、原因: (1)正面战场抗战失利,丢失了大片国土; (2)为了保存实力,支持日后持久抗战。 2、迁移 (1)政治: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重庆成为战时陪都。 (2)经济: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 (3)文化: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实验设备长途跋涉,迁到大后方。 3、意义: 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南京 重庆 昆明 长沙 国立长沙 临时大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国立北大、清华 和私立南开大学 (三)抗战初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向西南大后方迁移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西南联合大学 全面抗战开始后,高校内迁。1937年 11月 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学。之后,因长沙连遭日机轰炸,学校又西迁昆明。1938年 4月,学校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 8 年 11 个月,它“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保存了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人才。 《满江红》词:罗庸、冯友兰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联大中文系教授在昆明(1940) 朱自清 闻一多 西南联大校舍 欢送抗日从军的同学 下课的师生 推荐: 《无问西东》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二)领导沦陷区人民开展抗日斗争 1、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军、新四军建立多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依据各地不同地形特点,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 (一)敌后抗日根据地 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 2、意义: 1、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抗日宣传,组织领导沦陷区的工人以怠工、罢工等斗争形式,破坏日军掠夺中国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