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282561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共14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9次 大小:761637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历史,--2023-2024,纲要,中外,必修,2019
  • cover
(课件网)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太原新希望双语学校高一历史组 导入新课 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作出了哪些努力? 甲午一战,变局急转而为“世变之亟”。……比之两次鸦片战争之后的“变局”,这个时候的中国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危局。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课标要求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本课难点 《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本课重点 戊戌维新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 一、戊戌维新运动 (一)历史背景 1.政治:甲午战败和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 4.外因: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 材料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排群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并发俄人蚕食东方之阴谋,称道日本变法致强之故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组织公车上书,拉开维新变法的序幕; 2.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百日维新”; 3.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9月28日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戊戌六君子)被杀于菜市口。 慈禧太后 (二)经过 材料一 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立,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 ———戊戌六君子遗集 第6集 康幼博茂才遗文(康广仁) 材料一 维新志士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客观原因:守旧势力很强大 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①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经济、阶级、群众);②没有严密的组织;③把希望寄托于没有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④操之过急,具体策略失当; 根据以下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维新变法的失败原因? (四)失败原因 根据据下表内容和教材分析维新变法的意义?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政治 广开言路,提拔新人,改订律法,合并机构 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经济 提倡实业,开矿筑路,财政改革,创办银行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文教 普设学堂,兼习中西,开办大学,设经济科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军事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制,兴办兵厂 裁汰八旗、绿营旧军 材料 ……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他们在维新运动中的种种实践活动,为后来的改革留下了历史起点。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意义:①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思想启蒙);③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三)意义 (一)爆发的原因 1.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一系列冲突,反洋教斗争兴起; 3.德国强占胶州湾,山东地区中外矛盾最为突出。 材料 这场运动首先在山东爆发绝非偶然。在德国人控制的胶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