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282562

第18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17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0次 大小:976307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历史,纲要,中外,必修,2019,统编
  • cover
(课件网) 第18课 辛亥革命 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太原新希望双语学校高一历史组 导入新课 他少年求学于檀岛,为救国弃医从政。一生颠沛但凭一颗赤子之心,“天下为公”的信念,终结帝制而开启共和。 名词概念 狭义上讲,1911年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广义上讲,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本课难点 《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本课重点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建立的过程 一、背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政治基础:1)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了成批反封建斗士;新政发展工商,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军淘汰了旧军,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清王朝的武装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预备立宪(1906—1911) 1906年,宣布立宪,成立预备立宪公会;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准备; 立宪派三次请愿运动; 1911年,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君主专制 汉族4人 满族9人 其中皇族7人 资产阶级立宪派认识到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材料:1895-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就有六十多家,其中80%属于轻工业。不仅原来较好的上海、广州、汉口、天津等城市,民族工业有所发展,其他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商办厂矿企业。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三民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族主义 前提 核心 补充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推翻满清政府统治 (民族革命)(夺取政权)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革命)(建立政权) 解决土地问题 (社会革命)(巩固政权) 没有明确反帝 没有具体民众个人的权利 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性质:最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作用:表达了,反映了,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局限:未明确反帝、无彻底的民权和土地纲领 纲领 主义 地位 含义 局限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名词概念 三民主义 广州起义 自立军起义 惠州起义 萍浏醴起义 黄冈起义 七女湖起义 钦廉防城起义 镇南关起义 钦廉上思起义 云南河口起义 广州新军起义 黄花岗起义 1895年 1900年 1895年 1906年 1907年 1907年 1907年 1907年 1908年 1908年 1910年 1911年 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 ———孙中山 秋瑾 5.军事基础: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革命形势发展 “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迟一年半载 ———孙中山 四川保路运动 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随即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四国银行团享有这两段铁路的修筑权和继续投资的优先权,激起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保路运动。 6.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为革命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 1911.10.10 新军工程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各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