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283648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4-05-10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6次 大小:3034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延安,把你,追寻,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单元人文主题 家国情怀 阅读训练要素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演内容。 习作训练要素 学习写书信。 主备教师 审核教师 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 延安,我把你追寻 课 型 自主阅读 课 时 1 备课时间 12.4 教学内容解析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现代诗,全诗以“追寻”为线索,追忆、歌颂并呼唤延安精神,警示人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仍旧是我们重要的精神支柱,需要继承和发扬。 学习目标确定 1、认识“延、昔”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 3、能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诗句。 重点与难点 重点:关注诗中提到的主要事件及具体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难点:通过查找相关资料,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课前自主学习指导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朗读诗歌,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通过网络查找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关键问题解决 1、在预习中主动查阅资料,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 2、理解难懂的词句,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对延安精神的情感。 4、理解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 学习评价设计 过程性评价,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三级备课环节一:揭题导入,读题质疑。1.检查自学,导入新课 出示延安的革命历史资料。 2.板书课题,读题质疑 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在追寻它什么?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 板书课题。 学生结合课前预习情况以及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 学生自由分享。 同学认真阅读作者介绍。 齐读课题。活动意图说明: 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质疑,锻炼学生课前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并乐于在课堂上 分享交流。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出示自读要求 朗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检查识字情况。 指名读生字词语。 3说说每一小节分别讲了什么?学生朗读课文,圈画出新字词语,教师巡视指导。 活动意图说明: 整体感知课文,夯实字词基础。环节三:品读诗歌,体会延安精神(一)学习1-2小节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1、2小节,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作者用什么手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 (1)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途经延安,是延安的象征。当年许多革命者常在河边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 (2)枣园有毛泽东同志居住过的窑洞,窑洞前有几棵梨树, “梨花的清香”暗指毛泽东及中央的领导同志在这里从事的革命工作。 (3)“杨家岭讲话的会场”杨家岭有当年党中央的办公楼和中央礼堂,许多重要会议曾在这里召开,暗指当年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 (4)“南泥湾开荒的镢头”南泥湾是一条狭窄的溪谷,是一个野兽出没、杳无人烟的地方。三五九旅全体指战员来到这里,挖窑洞、吃野菜,自制劳动工具,开荒种地,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在这里艰苦奋斗三年,将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3.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而不是追寻其他地方? 4.指导朗读1-2小节。 (二)学习3-4小节 出示问题,小组讨论 1.“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句话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丢不掉的是什么? 2.我们已住进了 “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需要发扬延安精神?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们在朗读时,如何能读出这伟大的延安精神呢? (三)品读第5-6小节 1.指名朗读。 2.边读边想,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 3.小结:诗的5、6小节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