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十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 目 录 1 货币流通 2 3 货币供求与均衡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本章要点 1.货币流通、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均衡等基本概念; 2.货币流通的渠道、货币需求的理论模型及我国货币供给的层次; 3.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制约货币供应量的因素、货币供给机制及货币均衡的实现条件; 4.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的概念、成因、影响及治理。 2 货币供求与均衡 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均衡 一、货币需求 (一)货币需求的概念 1.货币需求是一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 2.现实的货币需求是对现金货币与存款货币的共同需求 3.货币需求是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和资产需求的综合 4.按货币需求是否需要考虑价格变动,可分为名义需求和实际需求 5.按研究的角度不同,可分为微观货币需求和宏观货币需求 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均衡 (二)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1.收入状况 2.物价水平 3.利率水平 4.货币流通速度 5.金融资产选择 6.信用的发达程度 7.人们预期心理的影响 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均衡 (三)货币需求理论模型 1.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2.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4.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均衡 二、货币供给 (一)货币供给的层次划分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货币层次的划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货币供给量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M0=现金 M1=M0+活期存款 M2=M1+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各种短期信用工具 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均衡 2.我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 我国将货币供给量划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M1+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均衡 (二)货币供给机制 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起着主导作用。一方面中央银行作为货币供给的主体,通过再贷款或其他间接形式向社会供给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是指具有使货币总量倍数扩张或收缩能力的货币,由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构成。另一方面,中央银行通过强制规定商业银行吸收存款上交中央银行的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商业银行的扩张能力,并通过适当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达到控制货币供给量的目的。 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均衡 (三)货币供给量的制约因素 1.中央银行的政策调控意向 2.信贷资金供求双方的经济行为 3.社会公众的持现愿望 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均衡 三、货币均衡 (一)货币均衡的含义 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货币需求量保持基本一致。用公式表示为: Ms=Md 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均衡 (二)货币均衡的实现条件 1.中央银行的有效调控 2.财政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3.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比较合理 4.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均衡 (三)货币容纳量弹性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完全相符的情况是罕见的。Ms=Md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不能机械地将其理解为Ms与Md的绝对相等。由于种种原因,货币供给量可以超过或低于流通中的货币需求量,但并不一定会影响物价稳定和经济发展,这种现象称为市场货币容纳量弹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