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306408

重庆市荣昌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日期:2024-06-2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6次 大小:151195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重庆市,月月,解析,试题,历史,荣昌
    荣昌中学高2024届高三上期第二次教学检测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选出每小题中的最佳选项。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1. 如图为甲骨文中“帝”字的几种写法。有学者认为,“帝”为架木燃烧之形,象征对天神、祖先的大祭,代指天神。商王死后就升到“帝”的左右,如卜辞“贞咸宾于帝”。到商代晚期,人王开始称“帝”,如帝甲、帝乙、帝辛。这一现象表明( ) A. 政治需求干涉宗教信仰 B. 政权神权开始分离 C. 社会迷信思想逐步淡化 D. 商王权威有所加强 2. 汉代音乐理论将“五声”(宫商角徵羽)的音声特征和“五政”(君臣民事物)相联系。郑玄认为“宫属土,土居中央,总四方,君之象也。商属金,以其浊,次宫,臣之象也。角属木,以其清浊中,民之象也。”《乐记》中记载“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这一说法( ) A. 借助天人感应思想重建礼乐制度 B. 体现了音乐的伦理教化功能 C. 顺应了独尊儒术的现实政治需要 D. 反映了社会矛盾的尖锐激化 3. 石棺床是流行于粟特、鲜卑、柔然等族的葬具。2022年,洛阳朱仓村一组北魏末年至东魏时期的墓葬中出土2套围屏石棺床,围屏之上以浅浮雕刻绘“郭巨埋儿”“彩衣娱亲”“孝孙原榖”“伯俞泣杖”等二十四孝故事。这反映出( ) A. 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B. 北朝儒学实现了复兴重振 C. 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 D. 开放包容的对外交流心态 4. 唐《通典》中记载:“隋氏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人不土著,萃处京畿。”白居易在为崔玄亮所作墓志铭中也指出:“自天宝以还,山东士人皆改葬两京,利于便近。”这表明当时( ) A. 城市对乡村的文化优势日益增强 B. 选举体制变革推动士族的中央化 C. 地方人才跨区流动机制逐渐改善 D. 经济重心变动影响人口迁移方向 5. 宋明时期许多大儒长期研读佛道之说。朱熹借用佛教说明“理一分殊”的道理,称“释氏云: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这是那释氏也窥见得“这些道理”。王守仁认为“儒、佛、老、庄皆吾之用,是之谓大道”。据此可知,宋明理学家( ) A. 提倡和而不同以稳固社会秩序 B. 推动儒释合流以应对信仰危机 C. 认可三教同源以实现道德教化 D. 会通佛老思想以强化儒学地位 6. 元代实现了台谏的完全合一,御史既领纠劾,又兼言谏。为保证御史言路畅通直至于君主,元朝还实行“实封之制”,“台臣言事,各许实封,须至御前拆”,“以防壅蔽之患”。这表明元代( ) A. 监察机构的地位明显提升 B. 君主专制有所加强 C. 中枢制衡机制进一步完善 D. 御史台监察权扩大 7. 雍正年间,湖南永顺府把以前土司征收的“火坑钱”“锄头钱”“烟火钱”等项杂派私征加以禁革,而代之以与中原划一的制度,按田地肥瘠分别征收数量不等的赋税。这一做法( ) A. 奠定了现代中国基本政治版图 B. 体现出地方治理方式灵活性 C. 确立了对湖南地区的有效管理 D. 适应了大一统国家的内在要求 8.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末,外国人在各商埠广泛设立纱厂,一定程度改变了中国部分地区的产业生态。就此有人观察道:“(陕西、河南、山西等省) 因日本人近来在内地办的纱厂很多,而且棉花出口也很厉害,人民争趋其利,广种棉花,几有每年连麦全不种的。” 由此可知( ) A. 资本输出推动农业近代化 B. 耕织分离在内地日益明显 C. 对外贸易促进了工业转型 D. 农业商品化程度显著提高 9. 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 A. 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B. 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 C. 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D. 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 10. 1925年,《中国共产党告农民书》发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