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311748

7.2《归园田居》课件(共22张PPT)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日期:2024-06-1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8次 大小:517862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归园田居,课件,22张,PPT,高一,语文
  • cover
(课件网) 7.2《归园田居》 【教学设想】 《归园田居》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这首诗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教学目标】 了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了解田园诗的特点。 通过意象把握诗歌意境,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 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领悟其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教学难点】 运用想象与联想来描摹诗歌画面,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 在阅读中,感受诗人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忆旧篇: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有《饮酒》(其五)。 文学常识: 1. 作者: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 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标志着汉魏以来古典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导入新课 2.田园诗: 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百姓、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而李白、白居易、辛弃疾、苏轼等大诗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 整体感知 明确:《归园田居》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深入研读 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全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少无适俗韵……守拙归园田)以比喻、对偶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自己为官13年的“羁鸟”“池鱼”的仕途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强烈渴望。第二层(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第三层:(户庭无尘杂……复得返自然)对社会的虚伪的批判,对可疑返回田园的快乐的最直接表达。 深入研读 用诗中原句回答:①诗人为何而归?②归往何处?③归后如何? 明确: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②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③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