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319696

第26课 诗词五首《春望》课件(共17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内嵌音频)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1次 大小:326182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ppt,内嵌,上册,八年级,语文,统编
  • cover
(课件网) 第26课 春望 杜甫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2.赏析诗句,揣摩诗歌意蕴 3.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晓常识 1.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的那段历史,被称为“诗史”。与李白齐名,合称“李杜”,杜甫被称为“诗圣”。 作品有《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春望》选自《杜诗详注》卷四。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被俘,羁居长安。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诗人眼前是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目荒凉,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感慨与伤怀,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 知背景 识文本 1.听朗诵,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城 指的是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烽火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浑 简直。 不胜簪 插不住簪子。胜,能够承受,禁得起;簪,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首饰。 2.借助课下注释解释词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3.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多时,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住簪了。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赏析诗句。 对比、反衬。“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突出战乱给祖国,人民带来的伤害。 任务一:赏析诗句,揣摩诗歌意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对偶、拟人。 一般有两种解释:(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用对偶,融情于景,诗人视线的转移,情与景的变化,自然的过渡到想念亲人;(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表现出诗人的悲伤与愁苦。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对偶、夸张。安史之乱后,“烽火苦教多信断”,这句话写出了亲人之间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急切心情,使人产生共鸣。 2.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3.诗歌描写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1.诗歌写了哪些形象?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首联:山河、草木; 颔联:花溅、鸟惊; 颈联:烽火、家书; 尾联:白头短、不胜簪。 (对偶) (对偶、拟人) (反衬、对比) (对偶、夸张) 任务二: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残破不堪,荒凉破败(忧国) 内心伤感(伤时) 念家 悲己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2.通过诗歌中的意象,说明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