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325375

【全国版】中考一轮复习—历史 七上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学案 原卷版 解析版

日期:2024-06-27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29次 大小:151206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两晋,原卷版,学案,交融,民族,分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上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20--—589年)(10年4考) 【时空线索】 【课程标准】 ⑴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⑵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西晋的历史,探究西晋短暂统一的原因。知道八王之乱出现的原因,分析其危害。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知道东晋南朝的历史更替,分析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及影响,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知道淝水之战,分析其对南北双方的影响。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了解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祖冲之的成就、书法成就、绘画与雕塑成就,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突出优势,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⑶能结合语文、地理、艺术等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古代的文献材料、图片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查阅地图,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内容要点】 一次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两条线索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三个政权 魏、蜀、吴。 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四大人物 曹操、刘备、孙权、北魏孝文帝。 知识点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少数民族内迁;人口南迁;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基本概况 战役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影响 官渡之战 200年 袁绍与曹操 曹操胜利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与孙刘联军 曹操失败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魏国 220年 曹丕 洛阳 重视农业发展,大力兴修水利 蜀国 221年 刘备 成都 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吴国 229年 孙权 建业 230年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 ★三国鼎立的意义: (1)政治上: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统一,为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 (2)经济上:三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促进了经济发展,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三、西晋的建立 1、西晋建立和统一:①背景:曹丕死后,大臣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大权。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国最先被魏国灭亡。②建立:20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③统一:280年西晋军队灭掉了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四、八王之乱 1、“八王之乱”:①概况:晋惠帝时,西晋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混战十几年,史称“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②影响: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 2、西晋灭亡: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五、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开始内迁时间:东汉、魏、晋时期。 2、主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乱华”)。 3、影响:在北方建立了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4、苻坚建立前秦政权,任用王猛为相,最后前秦统一北方。 五、东晋的兴亡 1、东晋的建立: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2、政权特点:王与马,共天下。司马睿是在南下的北方贵族王导等的拥戴下当的皇帝,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王氏其他子弟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重用。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