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326836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2.2《红烛》课件(共28张PPT)

日期:2024-05-1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1次 大小:227867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高中,红烛,PPT,28张,课件,语文
  • cover
(课件网) 红烛 闻一多 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的主题,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阅读诗歌内容,理解红烛的意象,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学习闻一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报国志向。 新课导入 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共七首,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大(旅顺-大连)。其中,《七子之歌·澳门》被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改编选作主题曲,由于该纪录片的影响力故而在1999年12月20日被选做澳门回归主题曲。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写作背景 走近作者 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 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等,表现对祖国深挚的情感,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抗议。 题目解说 红烛:红色的蜡烛,多用于喜庆,如寿星像前,洞房内。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墓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原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把握课文内容: 困惑于红烛的自焚(第二节) 抑 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第五、六节)  抑 欣喜于红烛的伟绩(第七节) 扬 全诗可分为几层?写出每层层意。 答:全诗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①~④):紧扣“火”字,表现了诗人的觉醒和崇高的爱国情感。 第二层(⑤~⑨):紧扣“泪”字,写出诗人的冷静思索,表明了诗人要牺牲自己,创造光明未来的美好愿望。 分析情感 分析 “红烛”的情感线索 1.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2—3.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4.对红烛的殷殷寄语,对自己的自勉自励。 5—7.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8—9.对红烛同情的呼唤和劝导鼓励的呼唤。 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 (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 对红烛殷殷寄语 表自己拳拳心迹 再读诗歌,感悟情感主旨 作者用问答的形式抒发诗情,那么诗人在问问答答中,情感经历哪些变化? 读--讨论--分析 全诗情感经历了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的情绪起落: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 情感感悟 本诗抒发的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