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328983

【全国版】中考一轮复习—历史 八上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学案 原卷版 解析版

日期:2024-06-2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53次 大小:809930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原卷版,学案,解放战争,人民,单元,第七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上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 1946-1949年)(10年3考) 【时空线索】 【课程标准】 1.历史解释: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初步形成历史概念。 2.时空观念:从单元时间轴上把握解放战争的发展历程,了解历史的时序。 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探究重庆谈判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对中国的影响。 4.家国情怀: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使学生认识人民群众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者。 【内容要点】 一次谈判 重庆谈判 三个阶段 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 四次战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知识点1:重庆谈判;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一、重庆谈判★★★★★必考 1、背景:①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②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 2、目的: (1)国民党:①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 ②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意和平的罪名强加到共产党身上。 (2)共产党:①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②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概况: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4.结果:1945年10月10,国共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二、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举行。会议讨论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修改宪法草案、整编军队等问题,并通过一系列决议,再一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6、意义: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一线曙光。 知识点2:国民党发动内战;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一、国民党发动内战: 1、开始标志:1946年6月,蒋介石违背“双十协定”,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全面内战的开始。 2、经过:①全面进攻: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全面进攻达到最高峰。 ②重点进攻:1947年3月,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 1、著名论断: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目的:稳定军心民心) 2、作战战术: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3、自卫反击事例(战略防御阶段): ①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②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③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消灭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三、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战略进攻: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知识点3: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南京解放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必考 1、政策调整:将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法令文件: (1)颁布: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2)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4、结果: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5、改革意义: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 1、战略进攻阶段:(1947年) ①标志: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