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335921

【全国版】中考一轮复习—历史 八下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学案 原卷版 解析版

日期:2024-06-27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90次 大小:666744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单元,原卷版,学案,祖国统一,团结,民族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下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 10年5考) 【时空线索】 【课程标准】 1.历史解释:通过阅读教材,完成对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以及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 2.时空观念:历代中央政府与西藏、新疆与台湾的关系。 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研读,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4.家国情怀: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厚植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5.唯物史观: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内容要点】 一个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大成就 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海峡两岸关系蓬勃发展。 知识点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繁荣发展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实行原因(依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 ①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对统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交往频繁联系密切,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形成了各民族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③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2.地位(性质):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3.含义: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4.确立过程: 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②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必考 ③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5.实施情况: ①行政划分: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②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的)地位:我国建立的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历史意义: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③现状:目前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五个民族自治区、30个民族自治州,100多个民族自治县。 6.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②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③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基础。 二、共同繁荣发展 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如云南地区的伍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仍保留着原始时代的生活方式,四川凉山地区的彝族处在奴隶社会阶段,藏族人民生活在农奴制的压迫之下。 2.措施及意义: (1)政治上: 措施: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2)经济上: 措施: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意义: 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3)文化上: 措施: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家还有组织、有计划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