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337777

1.3.1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 课件(共22张PPT)

日期:2024-05-20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1次 大小:66082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3.1,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判定,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第1章 三角形的证明 1.3 直角三角形 第1课时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 1.经过探索、猜测、证明,学习推理证明的意识和能力 2.能够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1.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 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的证明 教学目标 重难点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观察: 已知点 A 与点 A′ 关于直线 l 对称,如果线段 AA′ 沿直线 l 折叠,则点 A 与点 A′ ___, AD ____ A′D, ∠1 ____∠2 ____ 90°, 即直线 l 既____线段 AA′,又____线段 AA′. ● ● l A A′ D 2 1 (A) 重合 = = = 平分 垂直 知识要点 我们把垂直且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由上可知:线段是轴对称图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它的对称轴. 探究新知 作线段 AB 的中垂线 MN,垂足为 C;在 MN上任取一点 P,连结 PA、PB; 量一量 PA、PB 的长,你能发现什么? A B M N C P 相等 你能证明这个结论吗? 验证结论 已知:如图所示,直线MN⊥ AB,垂足是C,并且AC=BC,P是MN上任一点. 求证:PA=PB. A B C N P M 证明:∵ MN⊥ AB , ∴ ∠PCA= ∠PCB=90°. 又∵ AC=BC, PC=PC, ∴ △PCA≌ △PCB(SAS). ∴ PA=P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A B C N P M 几何语言: ∵ MN⊥ AB , AC=BC ∴ PA=PB 知识要点 典型例题 例 如图,在 △ABC 中,AB=AC=20 cm,DE 垂直平分 AB,垂足为 E,交 AC 于 D,若 △DBC 的周长为 35 cm,则 BC 的长为 (  ) A.5 cm B.10 cm C.15 cm D.17.5 cm C 解析:∵△DBC 的周长为 BC+BD+CD=35 cm,又 DE 垂直平分 AB, ∴ AD=BD,故 BC+AD+CD=35 cm. ∵ AC=AD+DC=20 cm, ∴ BC=35-20=15 (cm). 故选 C. 方法归纳: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实现线段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求出未知线段的长. 典型例题 提出问题,探索新知 你还记得上节课学过的关于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知识吗? 逆命题定义: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逆定理定义: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其中一个定理称为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 探究新知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你能说出它的逆命题吗? 逆命题: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它是真命题吗? 验证结论 已知:线段 AB,点 P 是平面内一点且 PA = PB. 求证:P 点在 AB 的垂直平分线上. A B C P 验证结论 证明:过点 P 作已知线段 AB 的垂线 PC, ∵ PA = PB, PC = PC, ∴Rt△PAC ≌Rt△PBC(HL). ∴AC = BC, 即 P 点在 AB 的垂直平分线上. A B C P 你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吗? 验证结论 证明:取 AB 的中点 C,过 P,C 作直线. ∵AP = BP,PC = PC. AC = CB, ∴△APC ≌△BPC(SSS). ∴∠PCA =∠PC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又∵∠PCA +∠PCB = 180°, ∴∠PCA =∠PCB =∠90°,即 PC⊥AB. ∴ P 点在 AB 的垂直平分线上. A B C P 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逆定理: 应用格式: ∵ PA = PB, ∴ 点 P 在 AB 的垂直平分线上. P A B 作用:判断一个点是否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归纳总结 例 已知:如图 △ABC 中,AB = AC,O 是△ABC 内一点,且 OB = OC. 求证:直线 AO 垂直平分线段 BC. 证明:∵ AB = AC, ∴ A 在线段 BC 的垂直平分线上 (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