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338037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4.《窦娥冤(节选)》课件(共54张PPT)

日期:2024-06-0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4次 大小:25538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窦娥冤(节选)
  • cover
(课件网) 良知与悲悯·文学阅读与写作 第二单元 窦娥冤(节选) 第4课 课前知识铺垫 1.作者知识 关汉卿(约1230—约1300),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并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他曾毫无惭色地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60多种,但大都遗失,现仅存18种。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调风月》《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是我国“四大古典悲剧”之一。关汉卿被誉为“曲家圣人”,简称“曲圣”。此外,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关汉卿享有“中国的莎士比亚”之称,1958年还被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2.背景知识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代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进行着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政策,以利于巩固其统治地位。当时,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在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下,各族劳动人民过着悲惨的生活。贪污横行,冤案不计其数。元世祖死后,他的孙子铁穆耳即位,就是元成宗。元成宗时期,贪赃枉法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有一次,查出有贪污行为的官吏一万八千多人,冤案五千多件。《窦娥冤》的冤案就发生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 3.知识链接———元杂剧 (1)结构 “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每个剧本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幕”,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戏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分别称为“末本戏”或“旦本戏”。 (2)角色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杂。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称呼;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称呼。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有孤(官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 (3)剧本构成 元杂剧的剧本一般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构成。曲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介即科范,是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笑科”“见科”“把盏科”等。 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在后世的戏曲中也叫道白或说白。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别的人物自叙心里的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是说明了这一点。 4.读准字音 (1)埋怨(mán) (2)连累(lei) (3)提防(dī) (4)盗跖(zhí) (5)刽子手(ɡuì) (6)尸骸(hái) (7)错勘(kān) (8)嗟怨(jiē) (9)愆(qiān) (10)瀽(jiǎn) 一课时 谁“杀死”了窦娥? 学习目标 1.分析戏剧冲突,把握作品主题。 2.分析人物语言,深入理解窦娥的性格及其悲剧。 3.探讨浪漫手法,体会艺术魅力。 《窦娥冤》是“元代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之首。如果你是一名法官,接到了关汉卿为窦娥写的伸冤状子。你想要找出凶手,为窦娥伸冤。请仔细阅读关汉卿的《窦娥冤》,看看是谁杀死了窦娥。 情境任务 假如我是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