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354783

【浙江专版】中考一轮复习—历史 八上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学案 原卷版 解析版

日期:2024-06-27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17次 大小:471132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单元,解析,原卷版,学案,建立,中华民国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上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10年7考) 【时空线索】 【课程标准】 1.历史解释: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初步形成历史概念。 2.时空观念:从时空观念上把握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了解历史的时序。 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探究三民主义、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之间的关系。 4.家国情怀:认识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作出的贡献,厚植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内容要点】 一条主线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两个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 两个团体 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 七次革命行动 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知识点1: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革命志士的奋斗;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一)兴中会: 1、时间、地点:1894年11月,美国檀香山。 2、建立者:孙中山 3、宗旨:振兴中华 4、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二)广州起义:1895年,孙中山联络陆皓东等人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失败,断发改装,流亡海外,先后在日、美、英等国考察社会实际,发展革命组织,为继续革命作准备。 二、同盟会 (一)背景:1、思想基础:《辛丑条约》签订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示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2、组织基础:成立了华兴会和光复会等革命团体。 (二)同盟会的成立 1、时间:1905年8月 2、地点:日本东京 3、目的:为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 4、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5、领导机构: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 6、刊物:《民报》———同盟会机关报 7、性质(地位):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8、意义:同盟会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三)三民主义: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改变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国家。 (2)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 (4)评价: (A)进步性:①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②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③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B)局限性:①民族主义:没有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主张;②民权主义: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③民生主义:没有土地革命纲领,没有从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理论武器。 三、革命志士的奋斗: 起义:①萍浏醴起义(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②安庆起义 ③广西起义 ④黄花岗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意义: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四、辛亥革命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醴起义:1906年,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发动萍浏醴起义。这次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2.安庆起义: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秋瑾在浙江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