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355640

【浙江专版】中考一轮复习—历史 八上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学案 原卷版 解析版

日期:2024-06-27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18次 大小:290215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四,解析,原卷版,学案,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上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915—20世纪20年代)(10年10考) 【时空线索】 【课程标准】 1.历史解释: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初步形成历史概念。 2.时空观念:从时空观念上把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间,了解历史的时序。 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探究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及对中国的影响。 4.家国情怀:学习五四运动的爱国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内容要点】 一条主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两大任务 反帝反封建 两个阶段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三大事件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 知识点1: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背景:1、新生的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仅依靠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能救中国 2、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二)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三)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四)宣传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一)内容:1、思想革命: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2)提倡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口号(两面旗帜):“民主”“科学” 2、提倡文学革命: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二)评价: ★★★★★必考 1、性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2、进步性(意义):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3、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知识点2:五四运动 1、时间:1919年5月4日 2、背景:巴黎和会无理拒绝了中国提出的合理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 3、斗争中心:北京(前期)→上海(后期) 4、主力:学生→工人 5、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 6、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该运动的内容和性质)、“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收回山东权利”、“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 7、“三罢运动”:1919年6月3日起,上海工人罢工(六三罢工,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进行大规模的政治罢工,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商人罢市、学生罢课以响应,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 8、结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 9、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10、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工人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了历史政治舞台。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4)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五四运动有利于新宇宙观、人生观的传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知识点3: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二大;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和早期农民运动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背景: (1)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 (2)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第一个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3)五四运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