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4课 明清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 穿越明朝去种田, 可以种哪些农作物 辣椒 土豆 番薯 玉米 番茄 花生 一 明清社会的经济发展 (一)农业 1.农业的发展 明朝: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 清初:大力奖励开垦荒地,将奖励垦荒作为一项重要的国策。 明朝的“鱼鳞图册” 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清代开荒执照”。 到了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并且此后再也没有改变。显然,以今湖北、湖南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平原已经取代苏常,成为全国商品粮的基地。 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人口数量曲线图 明朝:建国时人口6055万,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但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大幅下降。清朝末年人口达到4亿。 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人口增长对农业提出了新要求。那么,人们的吃饭和穿衣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呢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 (地瓜)、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2.农业种类多样化 (1)农作物种类多样化,除以“五谷”为主的传统粮食外,玉米、土豆、甘薯等新粮食作物大量引进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2)经济作物发展迅速,江南 的棉花,广东、福建的甘蔗 、荔枝、龙眼,以及各地的 油料、烟草等作物都在市场 上大宗交易。 明朝人的衣料,逐渐以柔软暖和价廉物美的棉布制成。 明朝政府鼓励农民广泛种植棉、麻、桑等经济作物。规定多植棉花的可以免税。 到明中叶,棉花种植遍布南北各地,河北、河南、山东成为新的植棉中心。 “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意思是棉花在南北各地的普遍种植,人们普遍以棉布作衣被原料,或者说是人人都适合穿而且都穿得起棉布衣服。 同学们想一想,古代人们之前,穿什么衣料 麻布廉价但质地粗糙, 丝绸舒适华丽但价格昂贵。 棉布 (二)手工业 松江(上海市)布不仅色彩艳丽,制作精美,质地优良,产量很大。每年输送京师的达十万多匹,一匹上好的松江布可卖上百两银子。清朝乾隆时松江地区的弹花弓,由原来的4尺加长到5尺,这种加长的弹花工具能把棉花弹得“散如雪,轻如烟”。杭州、湖州的棉纺业也比较发达。 1.棉纺织业 “买不尽的松江布,收不尽的魏塘纱” 2.丝织业 清朝前期,丝织业的规模扩大,单是苏州一地就有织机1万多台,比明朝增加了。南京、广州后来居上,超过苏州。乾隆年间,南京有织机3万台。到嘉庆、道光年间,广州北郊有丝织业职工四五万人。而且,丝织品品质好,所产纱缎“甲于天下”。 明代丝织业仍很发达,尤以苏州、杭州为盛。苏州、杭州的丝织品产量大,质地精美。 山西的潞绸(山西路州)、四川的蜀锦,名闻天下。 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早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制瓷业在明清继续发展,制作技艺更加高超,进入以青花瓷为主流的时期。 景德镇从宋朝开始在全国出名,到明朝时已是全国制瓷业的中心。 景德镇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形优美,色泽或浓艳、或明丽、或浓淡分明,品质上好,产量大,畅销海内外。 清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