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42310

《归去来兮辞》教案

日期:2024-06-0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7次 大小:16162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归去来兮辞,教案
  • cover
归去来兮辞教案 课题: 科目: 语文 班级: 课时:计划4课时 教师: 单位: 景洪市第四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汉魏晋三朝是我国散文大发展的时代,赋、史传散文、政论散文等多种散文样式百花齐放,并出现了诸如贾谊、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曹植、陆机、陶渊明等许多散文大家,对后世的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共四篇课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汉魏晋时期在散文创作上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归去来兮辞》作为这一单元的最后一篇作品,以清新淳朴的田园气息,率真超脱的精神面貌,淡远潇洒的文学风格,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千百年来,传诵不绝。在文学史上,《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很着名的作品,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这样的推祟未必恰当,这只是说明这篇文章之所以这样受人推崇,是因为作者在当时不愿与混浊的社会同流合污,蔑视和厌恶官场的卑鄙生活,感情真挚,写得富于诗情画意,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都有独到的地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 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辞的体裁特点 。 3.积累文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解印去职的原因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2.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三、学生特征分析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的教学,诵读 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文言文的课堂要不断传出书声琅琅。本文的诵读分三个层次:首先让学生明确文言文诵读的基本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后指名学生朗读,学生初步感知。其次,教师指导诵读,引领学生把握几个重点句的情味。首句“归去来兮”应读出冲出牢笼、放飞心灵的解脱、畅快之情,第三段首句“归去来兮”应读出享受家园之乐的舒适、宽慰之情,末段首句“已矣乎”则要读出诗人参透一切、彻底放下的旷达之情。指导后,再指名一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读,引领学生进一步感知文意,体会情感。再次,老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体会诗人辞官归隐的欢悦之情。然后,师生共同朗读,在书声朗朗中体味情感,品味语言。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重点字词。 2.课文的思想内容:陶渊明的归隐情怀。 教学难点: 1.让学生掌握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字词。 2.让学生体会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正原因。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 中国 文人许多都有归 隐情结,而提起“归隐”我们几乎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陶渊明,他洁身自好,最能体现他这一点的便是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他许多耳熟能详的美丽诗文流传千古,像我们所熟知的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我们以前学过他的《桃花源记》,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景,今天就然我再次来学习他的另外一篇名篇———《归去来兮辞》。(二)、作者简介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 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田园诗鼻祖。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留下许多千古传诵的诗篇,其中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三)、写作背景东晋义熙元年,刚刚做彭泽令不久的陶渊明,不容于当时的黑暗政治,看透了官场的丑恶,不愿“不为五斗米折腰”,于是决定辞官归隐,躬耕田园。本文正是他这次归隐后所作。 陶渊明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