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423811

14.2 《荷塘月色》学案(含答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日期:2024-06-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30次 大小:2923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4.2,荷塘月色,学案,答案,高中,语文
  • cover
14.2 荷塘月色 学案 【学习目标】 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3、通过学习,体会《荷塘月色》的神韵。 【学习重难点】 重点: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当时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不能的“挣扎”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上大学时,开始创作新诗,后又转向散文创作。1922年,创办《诗》月刊。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因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富有真情实感。 【学习课文】 1.本文中,作者的一切活动缘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了排遣这种心情,他走出家门。他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颇不宁静→寻找宁静→受用宁静→仍不宁静。 2.课文第7段至结尾主要写故乡江南的古人采莲的活动,你觉得这些内容与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有关系吗?为什么? 有关系。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往往想家,想起以往的快乐。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游荷塘时得到了一定的释放,而由荷塘、荷花忆起故乡古代的采莲盛况,则表达了作者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怀念,而这些内容也可以进一步缓解现实造成的苦闷彷徨的心情。 3.作者描写的荷塘美景中寄寓着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简要分析。 作者以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又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与苦闷之情。通过对荷塘美景的描绘也流露出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本文最突出之处就是写景的细腻生动与手法多样,其写景突出之处,就是将描写月下荷塘与描写荷塘上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请结合文本填写下面的表格。 画面 画面意象 画面特征 手法 表达效果 月下 荷塘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幽静、 淡雅 比喻、拟人、通感、动静结合 ④ 荷塘 月色 ① ② ③ 荷塘 四周 树色、树姿、远山、蝉声、蛙声 阴沉、 模糊 侧面烘托、对比 ①月光、青雾、树影 ②朦胧、缥缈 ③衬托、对比、通感 ④写月色、荷塘及周围的景致,营造了一种朦胧、幽静的意境,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5.试从动静、虚实的角度分析本文是如何描写荷塘和月色的。 ①写荷塘,动静结合。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零星地点缀着的荷花,这是静的画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则是动的景致。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月下荷塘幽静而又富有生气的特点。虽无“月”字,但处处有月色。叶子、花以及被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月色映射下才形成了动人的景致。②写月色,虚实结合。先写月光如流水般泻在叶子和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