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42864

八下2.6《雪》课件

日期:2024-05-2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4次 大小:215993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八下,课件
    《雪》 学情分析: 现任教的这个班级是初二经过分班后重新组合成的。虽然经过了一个学期的磨合,但是因为初一的任教老师不同,再加上初二阶段又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分班后班级风气不是很好,平时学生上课,做作业都不是很投入,感觉学生阅读能力很薄弱,很多学生不能好的,细致的走进文本寻求答案。鲁迅先生的文章又是非常深奥的,在教学之前,我就在思考,该如何深入浅出,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到答案,通过他们的研读,老师的引领,让他们自己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可能寻求的这个过成是迂回的,是艰难的,但我认为比教师灌输要好很多。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设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优秀的同学能从文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并能找到具体的句子加以说明,能比较准确的把握文章主旨。 2、中等的同学能比较全面又比较准确地概括南方雪和北方雪的特点。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 3,基础较差的同学能从文中找到描写雪的句子,并能用书上的词语概括雪的特点。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3.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4.初步了解和掌握散文诗的文体特点和阅读技巧。 教学重点: 1.景物描写的特点。 2.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3.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和揣摩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情感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边播放媒体资源中“雪”的视频,一边导入。) 纷纷扬扬的雪总是能带给人清新、浪漫和遐想。那么雪对于鲁迅来说,又有什么特别意义呢?我们一起到他的文章--《雪》中去寻找答案。 二、朗读课文,学生思考: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边听泛读,边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明确: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2.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整体上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南方的雪美艳,北方的雪孤独) 三、整体感知: 问题讨论:“意象”,就是诗词文章所写的“物”与所抒的“情”的相互交融的总和。本文所写的“物”主要有哪些? 讨论明确:江南的雪、朔方的雪。 据此将课文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①~③段),描写江南的雪与雪野。 第二部分(④~⑥段),描写朔方的雪。 四、品味探究(一): (研读第①~③段) 1.问题讨论:江南的雪,我们是最熟悉不过了。鲁迅也是生活在我们浙江的。我们看看在先生笔下,江南的雪有什么特点。通过词句体味,讨论明确:江南的雪是美丽(“滋润美艳之至”)、快乐(雪天是孩子们的节日)而富于活力(她,隐约着青春,“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的。但江南的雪也是“短寿”的,好不容易堆起来的雪罗汉,“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而很快归于虚无,让人感到少许失落乃至悲哀。 点拨一:作者在写江南的雪之前,写南国的暖雨,用意是通过其“单调”衬托雪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欣喜。 点拨二:作者写“雪野中”“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和“雪下面”的杂草以及蜜蜂等,是为了“烘云托月”,突出雪的色彩,营造优美宜人的意境。 点拨三:作者详细描绘孩子们堆雪罗汉的场景,表现了雪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使画面更加富于动感和活力。 大声朗读课文第②③段,围绕作者叙事、描写方法交流阅读心得。 要点一:堆雪罗汉的过程,重点体味孩子们的动作和快乐心情。 要点二:雪罗汉“消释”的过程,可通过与上段的联系、对比,引导学生体味孩子们此刻的心理感受。 3.问题讨论:在江南的雪这个“物”上,附着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认为江南的雪有怎样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