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429440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知识梳理与素养训练)含解析

日期:2024-05-14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92次 大小:7605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知识,训练,素养,梳理,19课,交融
  • cover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知识梳理与素养训练) ( 知识梳理 ) 一、淝水之战 1.前秦的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_____形成对峙的局面。 2.淝水之战:383年,苻坚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东晋在淝水与秦军前锋隔岸对峙,东晋军队大败_____。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_____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_____和混战的状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建立:4世纪后期,_____族拓跋部崛起,建立北魏。_____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_____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措施:迁都_____。进一步推行_____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_____,禁用鲜卑语;以_____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_____。 3.意义:促进了_____,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概况: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这一时期在总体上,民族_____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_____。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各民族不仅在_____上密切交往,在_____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民族之间的隔阂与_____逐渐减少。 2.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_____,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_____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答案】 一、 1.东晋 2. 前秦 以少胜多 分裂 二、 1. 鲜卑 439 十六国 2. 洛阳 汉化 汉语 汉服 联姻 3. 民族交融 三、 1. 隔阂 和缓 经济 文化 偏见 2. 交融 隋唐 ( 素养训练 ) 一、选择题 1. (唯物史观)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此战”指的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八王之乱 D.淝水之战 2.(历史解释)东晋谢安“东山再起”执掌朝政后,在一次战役中指挥晋军将“投稳断流”的前秦军队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关于这次战役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指的是巨鹿之战 B.使北方再度陷人分裂混战的状态 C.这次战役后东晋实现了全国性统- D.引发了八王之乱 3. (历史解释)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4.(唯物史观)前秦在淝水之战中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  ) A.军事力量弱小 B.战略战术错误 C.士兵不习水战 D.政权土崩瓦解 5. (历史解释)我国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 A.女真族 B.鲜卑族 C.党项族 D.契丹族 6. (唯物史观)《魏书》载:“(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上文表明推动孝文帝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 ) A.崇尚武力控制 B.促进民族交融 C.认同汉族文化 D.避免政治斗争 7. (唯物史观) 历史老师制作了一则谜语,谜面是: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民族融合(打一历史事件)。这则谜语的谜底应是 ( )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8.(唯物史观)某班下课后,黑板上还留有历史老师的如下一些板书内容,据此判断该教师这堂课讲授的内容应是中国古代史上的( )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管仲改革的措施 D.晋文公改革的措施 9. (时空观念)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 ) A.长安 B.洛阳 C.开封 D.邺城 10. (唯物史观)北魏孝文帝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这些措施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