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438691

23《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件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8次 大小:2506156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 cover
(课件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 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知识小卡片-文学常识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主要记述了孟子游说各诸侯国的言行和同当时各学派论辩的情况 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 《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在政治方便的主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大的变革。 孟子处于各国新兴封建势力先后进行变法的战国中期。 孟子称颂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世,主张“法先王”,行“王道”“仁政”。 原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先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围。 之:代这座城。 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是:这。 也:表判断语气,“是”。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坚利:坚固精良。利:精良。 米粟:粮食。 多:充足。 委而去之:是说弃城而逃。委:放弃。而:然后。去:离开。之:代词,代“城”。 是:代词,这。 故:所以。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以:凭借,靠。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固:使巩固。 国:国防。 山溪:山河。 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威:震慑。 以:凭借,依靠之意。 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什么的人,此处特指君主。道,正义。下同。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寡:少。 之至:到达极点。 畔:同“叛”,背叛。 之:代词他,指失道之人。 至:极点。 顺:归顺,服从。 以:凭借。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故:所以。 有:要么,或者。 胜:取得胜利。 原文解释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凭借险要的山河,威慑天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