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439048

第16课 三国鼎立(课件+素材)

日期:2024-05-20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93次 大小:34160319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6课,三国,鼎立,课件,素材
    (课件网) 导入新课 图文描绘的哪个时期的社会? 部编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简约课堂 单元大概念: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解读课标 明确目标 培育素养 通过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权更迭、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家国情怀) 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的区别,知晓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正确评价三国鼎立的局面。(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两场战役中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01 02 03 2022课标 定目标 育素养 课文大概念: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结合材料,说说军阀割据对当时社会造成什么影响? 材料一: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民户人口达5 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 材料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经济凋敝,人口减少,百姓生活困苦。 两雄相争智者胜(官渡之战) 一 曹操,字孟德。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农民起义中势力壮大起来。 袁绍,字本初,出身“四世三公”,是当时最大的军阀。 董卓之乱后的各割据势力中,最初以盘踞在河北一带的袁绍最为强大,曹操占据河南一带。 阅读课文分析敌我双方实际情况 曹操 政治上: 曹操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 经济上: 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 ① 挟天子以令诸侯 ②屯田 袁绍 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吞并对手, 称雄北方 屯田是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由政府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 知识拓展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作用 延津 官渡 十万人 三四万人 曹 操 袁绍 公元200年 夜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 以少胜多 许昌 官渡之战 白马津 曹操迎许攸 公元200年 袁绍和曹操 以少胜多 曹操胜 (曹操出奇制胜,火烧乌巢)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点击播放视频 学法指导:立足史料实证,掌握官渡之战的概况,正确分析官渡之战曹操获胜的原因。 材料一:当时的汉献帝,虽有名无权,却是封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于是曹操借机发兵洛阳,迎献帝到许,借皇帝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从而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材料二:提倡“唯才是举”,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不论其出身地位如何,都提拔重用。曾三次发出《求贤令》,故曹操周围“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材料三:曹操招募流民在许昌附近屯田,除了民屯还有军屯,兵士平时屯种,战时打仗。屯田制的推行,使荒地大量开发,军粮供应有了保证,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 曹操取胜的原因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个人上:重用人才,唯才是举 经济上:采用屯田,组织军队、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材料四: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乌巢,烧掉粮草。 军事上:采取正确的战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不已。 --曹操《步出夏门行》 曹操 刘备 孙权 官渡之战后的形势分布图 壮 心 扬长避短破曹阵(赤壁之战) 二 1.官渡之后形势 统一全国 三顾茅庐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曹操 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 隆中对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诸葛亮《隆中对》 刘备 联盟孙权、共抗曹操 2.孙刘对策 孙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