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446401

21 登飞来峰 课件 (共19张PPT)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8次 大小:1315843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七年级,编版,语文部,初中,学年,2023-2024
  • cover
(课件网) 第21课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灵隐路法云弄1号。飞来峰山高168米,山体由石灰岩构成。飞来峰由于长期受地下水溶蚀作用,飞来峰形成了许多奇幻多变的洞壑,如龙泓洞、玉乳洞、射旭洞、呼猿洞等,洞洞有来历,极富传奇色彩。 学习目标 1.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结合时代背景,评价诗人情感。 2.理解诗中重点字词,语句的含义,赏析诗中蕴含的哲理。 3.仔细揣摩诗中写景的句子,鉴赏虚景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基础夯实———作家作品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江西临川人(今江西抚州),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其亦擅长诗词,流传最著名的莫过于《泊船瓜洲》里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基础夯实———写作背景 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飞来峰》这首诗。 整体阅读 1.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飞 来 山 上 /千 寻 塔, 闻 说 鸡 鸣 /见 日 升。 不 畏 /浮 云/ 遮 望 眼, 自 缘 /身 在/最 高 层。 整体阅读 2.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飞 来 山 上 千 寻 塔, 闻 说 鸡 鸣 见 日 升。 不 畏 浮 云 遮 望 眼, 自 缘 身 在 最 高 层。 遮挡,遮住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害怕 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听说 因为,由于 重点研讨 1.前两句写景,写出了怎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写峰上古塔之高,“闻说鸡鸣见日升”,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侧面烘托了飞来峰的高。 重点研讨 2.后两句抒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诗人借此抒发了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以及对与自己的未来充满着雄心壮志的情怀。 重点研讨 3.《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描写景物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抒发情怀 重点研讨 4.“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何用意? 这句诗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 重点研讨 5.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的作用是什么?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重点研讨 6.诗中结尾两句阐明了怎样的哲理? 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重点研讨 7.理解诗歌内容,概括文章主旨。 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政治理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精神境界。 课堂小结 登飞来峰 写景 议论 千寻之———极言其高 鸡鸣见日———衬塔高耸 ↓ 不畏遮目———站得高、看得远 身在最高层———语意双关 无私无畏 坚定果断 当堂检测 (一)客观题 见DCF课件 当堂检测 (二)主观题 1.《登飞来峰》诗中表现诗人敢于斗争,立志实现远大抱负,相信改革必胜的豪情的句子是哪一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当堂检测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的忧虑,而诗人却强调“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时的气度和决心,寄寓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2.文中结尾两句写出了什么样的道理? 拓展延伸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可谓是点晴之笔,苏轼也有一句诗在表现手法及内容上极为相似,这句诗是哪一句并简要分析它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