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448836

湖北省武汉榕霖文化艺术学院2023-2024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4-05-1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9次 大小:745396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湖北省,版含,PDF,试卷,语文,期中
  • cover
1 反映了我国的时代发展和价值理念,有力提升了我国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要注重文化的差异性,挖据优质的传播内容。坚定文化自信是跨文化传播的前提 和基础,作为拥有5000年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我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但是,大量优质 的传统文化资源还没有被挖掘和开发。所以,要深挖传统文化的精髓,避免机械输出海外受众熟 知的经典文化符号,要将承载着中国精神和价值理念的文化作为传播载体,突出内容的独特性和 差异性,增强吸引力,激发海外受众的好奇心。如中国的茶文化、酒文化、古建筑以及经典古籍 等,这些带有浓浓中国元素的文化内容,都是海外受众感兴趣的传播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跨 文化传播的障碍和隔阁。 (摘编自段龙江《我国跨文化传播的因境与优化路径》) 材料二: 任何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都依赖于理解者和解释者的前理解,任何解释一开始就有先入之见 。适用于文本的前理解是理解的助力,反之会成为阻碍。没有人可以在不具备任何相关知识的前 提下去真正理解文本,正是这些偏见本身可能成为阐释过程中的再创造,它不会使我们与文本分 离,而是使文本向我们开放。前理解为理解者和阐释者提供了特殊的视域。在现代哲学阐释学的 创始人伽达默尔看来,理解者和阐释者的任务就是扩大自己的视域,并使之与其他视域相交融, 从而实现“视域融合”,而理解和阐释的过程就是一个视域融合的过程,一个全新视域构建的过 程。 国际传播的目的在于使对方理解并接纳。面对西方社会的刻板成见,我国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的着眼点,一方面在于调整我们的传播策略,玫变单向度的传播惯性:另一方面在于研究西方的 社会“偏见”因素,并相应地进行传播策略的积极调适。在此基础上,寻找共情的传播结合点, 以西方社会可以“共情”的理解文本和解释文本,转译中国故事的话语表达,阐释他们陌生而又 富有价值、有趣的中国经验。这些丰富的信息,定然会引致其扩大视战,并与之交融,从而实现 “视域融合”,实现一个全新视域的构建。 (摘编自张芳芳《加强国际传播力建设的文本阐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先改变陈旧的传播思维,才能有效发挥先进媒介技术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B.新媒体语境下“内容为王”的信条不变,充分说明内容是跨文化传播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C.在融媒体时代,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不属于优质传播内容,无法满足新需求。 D.研究西方社会“偏见”因素,并相应调整传播策略,是构建全新视域不可缺少的条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提高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应坚持“受者木位”的传播原则,化“硬传播”为“软传播” ,重“陈情”而轻“说理”,消解海外受众的抵触感。 B.探求异质文化之间的共性,应注重所选内容的普世价值和共通理念,将时代变化浓缩到普 通人身上,从而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情感共鸣。 C.为了最大限度减少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隔阂,增强对海外受众的吸引力,就必须选择那些 具有文化独特性和差异性、包含中国元素的内容。 D.如果把西方社会对我国的刻板成见看作对我国国际传播文木的前理解,那么这种前理解会 阻碍中西方之间的互相理解,进而影响国际传播。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伽达默尔观点的一项是() A.多年来,中国政府和高校与相关国家和高校先后签署了数百份互派留学生协议,这些留学 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