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8471583

第12课 明朝的兴亡 课件(共22张PPT)

日期:2025-05-04 科目:历史 类型:课件 查看:91次 大小:41907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2课,明朝,兴亡,课件,22张,PPT
  • cover
(课件网) 第12课 明朝的兴亡 ◎明朝的建立与统一形势图 高筑墙 广积粮 缓称王 1.背景 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后来,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 2.建立政权 3.完成统一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江苏南京),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和统一 补充:为了巩固新生的王朝,朱元璋将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明太祖死后,继位的建文帝实行削藩,遭到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燕王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1402年,朱棣登上皇位,是为明成祖。次年改北平为北京,开始着手迁都,1421年,明成祖正式迁都北京。 明初沿袭元朝建制。中书省负责天下政务,其长官为左、右丞相,位高权重,丞相极易与皇帝发生矛盾,明朝时以胡惟庸任丞相后最甚。 元末明初,日本处于南、北朝对峙时期,长期战争造成大量落魄无赖的武士阶层,他们经常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进行武装掠夺和骚扰。 明朝建立之初面临哪些重大问题? 元朝残余势力威胁 相权过大 威胁皇权 沿海外患 职能: ①承宣布政使司负责行政; ②提刑按察使司负责司法监察; ③都指挥使司负责军事。 特点:“三司”分权,分别只听命于中央号令,互不统辖。 评价: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对强化中央集权,稳定地方社会秩序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三司并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能。 (一)地方政治制度的变化:废行省,设三司。 二、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废宰相 皇帝管六部 明朝 1.废除宰相制度 ①目的: 加强专制皇权。 ②废除: 明太祖废除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限宰相 二府三司制 宋朝 众宰相 三省六部制 唐朝 抑宰相 中外朝制度 汉朝 设宰相 三公九卿制 秦朝 独宰相 中书省 元朝 ③影响: 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央官制的变化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吏部 皇帝 “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皇明祖训》 2.设立内阁 (1)原因: 废宰相后,皇帝政务繁忙,工作压力大。 “最不幸的人” 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 660件,共3 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 (2)设立:明成祖选拔文官到文渊阁值班,形成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内阁”。 (3)发展 ①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 ③明朝中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被比喻为宰相。 ②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时 期 名 称 职 权 特 点 明太祖 殿阁大学士 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 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 内阁 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地位逐渐上升 明宣宗 内阁 “票拟” 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明神宗 内阁 内阁首辅权力膨胀 部权尽归内阁,内阁权侵六部 ◎文渊阁 宰相 内阁大学士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 皇帝的信任 职责 参与决策国家大事 皇帝的侍从顾问 权力 拥有一定的决定权 有票拟权,但需皇帝批红 对皇权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特点: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不明朗;权力不断扩大,地位逐步提高;听命于皇帝,服务于皇权。 作用:强化了皇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