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473845

2024年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世界现代史:第三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课件

日期:2024-06-2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7次 大小:105989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世界,2024年,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 cover
(课件网) 第三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阶段特征】 世界 中国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1)政治: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不断发展,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2)经济:西欧逐步实现经济复苏,日本崛起,资本主义世界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各方面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考点1:冷战(九下第16课P74-78)(成都2022·22) 2022版课标:通过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的建立,认识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含义 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时间 1947—1991年 根本原因 美、苏两国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1]妄图称霸世界,认为全世界都应该实行和它一样的制度 (2)苏联: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2]在东欧国家建立起与其类似的社会主义制度②苏联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垄断和竞争的产物,美国是其潜在的防御对象 序幕 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3]”,揭开了冷战[4]的序幕 表现(形成过程) 开始:杜鲁门主义(政治方面)(成都 2019·22) 概况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要求援助希腊和土耳其,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宜宾2023·15) 影响 杜鲁门主义[5]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政治方面) 1947年,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通过情报局控制东欧各国,要求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政权性质与苏联统一 表现(形成过程) 发展:马歇尔计划(经济方面)(德阳 2023·15) 提出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1]”,即马歇尔计划[2] 目的 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影响 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 经互会 (经济方面) 概况 1949年,苏联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3],简称“经互会[4]” 影响 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将各成员国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轨道 表现(形成过程) 基本形成:德国分裂(地缘政治) 背景 美、英、法三国与苏联在处理德国问题上分歧扩大,最终导致“柏林危机”[5]爆发 史实 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6](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7](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 影响 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柏林墙 1961年,民主德国为防止居民外流和西方势力的渗透,在东、西柏林之间的己方领土上修筑了“反法西斯防卫墙”(又称“柏林墙”),成为冷战的标志性建筑 表现(形成过程) “北约”与“华约”(军事方面) 背景 美国把欧洲看作全球战略的重点和遏制苏联扩张的第一线,尚未复苏的西欧各国也需要美国的援助 成立 (1)北约: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8],“北大西洋公约组织[9]”成立,简称“北约”,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10] (2)华约:1955年,苏联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缔结了《华沙条约》[11]“华沙条约组织[12]”成立,简称“华约” 影响 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13]形成 表现形式 政治对抗(如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军备竞赛(如20世纪80年代美国制订“星球大战计划”)、意识形态和经济上的对立、局部热战(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 结束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实质 美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