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8504240

初中语文国学知识拓展 谭嗣同《潼关》课件(共38张PPT)+素材

日期:2024-12-22 科目:综合实践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28次 大小:3027359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初中,课件,PPT,38张,语文,潼关
    (课件网) 一、谈天说地(导入古诗) 二、古诗来袭(古诗讲解) 三、深思熟虑(古诗问答) 四、古诗拓展(赏析) 谈天说地 让我们来谈天说地,猜猜今天要学的古诗 我们先来欣赏一些美图。 好的。 图片上是哪里的风景? 潼关。 这座城市有什么特点? 潼关位于现在的渭南潼关县港口镇,地处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有“鸡鸣闻三省,关门扼九州”之说,是我国古代著名关隘之一。 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过去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比拟这里形势的隆要。 一、曹操、马超之战: 二、东晋末年刘裕北伐, 三、东魏西魏潼关之战: 四、哥舒翰潼关之战: 五、黄巢夺取潼关之战: 六、金人抗蒙潼关之战: 七、李自成潼关南原大战: 先后有四座潼关,汉潼关,隋潼关, 唐宋金元潼关,明潼关, 古诗来袭 我们来看看这首诗讲的是什么内容 潼关 清末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河流 高云 潼关 秋风 潼关 清末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生于1865年3月10日,北京市 逝世于1898年9月28日(34岁),北京菜市口刑场 字号字复生,号壮飞 主要成就 谭嗣同早年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代表作有《仁学》《狱中题壁》等。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十八岁时所作,为公元1882年(光绪八年)。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唱出了这首赞美之歌。 生命历程 1875年(光绪元年),谭嗣同10岁时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 1884年(光绪十年),谭嗣同离家出走,游历直隶(今河北)、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观察风土,结交名士。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时年30岁的谭嗣同在家乡满怀忧愤,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初,谭嗣同创建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抨击旧政,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11日,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决定变法。同年8月,因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的推荐,谭嗣同被光绪帝征召入京。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光绪帝去天津阅兵时,慈禧太后等人早有密谋,发动兵变,废黜光绪帝,一举扑灭新政。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慈禧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谭嗣同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 潼关 清末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tóng)关: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几万重。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