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511562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提纲

日期:2024-05-0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63次 大小:9760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3-2024,学年,人教,八年级,上册,语文
  • cover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知识点 第四单元:14课 《背影》(考点课文)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学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有《春》《绿》《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故事背景 本文记叙的是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在徐州工作任职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父亲朱鸿钧没有积蓄,回到扬州后,借钱办了丧事。办完丧事后,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事。 三、文学常识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1.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这是广义上的散文。2.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这是狭义上的散文。 四、理解词义,字音字形 1.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2.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3.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4.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 5.赋闲:失业在家。 6.勾留:短时间停留。 7.踌躇:犹豫。 8.颓唐:衰颓败落。 9.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10.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11.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12.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13.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 1.迂(yū)腐 擦拭(shì) 搀(chān) 扶 交卸(jiāo xiè) 狼藉(láng jí) 簌簌(sùsù) 2.赋闲(fù) 游逛(guàng) 踌躇(chóu chú) 马褂(guà) 蹒跚(pán shān) 颓唐(tuítáng) 3.琐屑(suǒxiè) 触目伤怀(chù) 差使(chai) (diǎn)典当(dàng) 当铺(dàng pù) 床铺(pù) 4.铺(pū)开 栅(zhà)栏 举箸(zhù) 惦(diàn)记 妥帖(tiē) 晶莹(yíng) 五、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开篇点题,点明自己对父亲的背影难以忘怀。 第二部分(②-⑥):车站离别,望父买橘,刻画背影,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三部分(⑦):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父亲的背影,抒发怀念父亲之情。 六、问题归纳 1. 文章是以什么方式开头?有什么好处?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以倒叙的方式开头,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从而吸引读者。这段话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略带伤感的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中心内容,突出“背影”。 2. 文章的第二、三小节交代了朱自清当时的家庭状况,这段叙述是否属多余笔墨? 家中“祸不单行”,遭受不幸的变故,家境衰败,这惨淡的环境、悲凉的气氛,与下文父亲送别时对儿子的满腔挚爱形成对照。在这种特定背景、环境下父亲的“背影”,不同于随处可见的普通背影,更充满感情、饱含深意,更显示出父爱的崇高。这一段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看似偏离话题,实则紧扣中心。 3.“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说说这里用两个“终于”、两个“踌躇”有什么表达效果。 用两个“终于”、两个“踌躇”写出了父亲矛盾的心理,父亲虽然事忙,但又对“我”不放心,更突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4.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句话包含父亲怎样的情感?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的心目中重于一切,他唯恐儿子在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还是决定由自己亲自送。 5. 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在描写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时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作者通过父亲穿铁道、爬月台的行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