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514644

14.1《促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06-0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4次 大小:1695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14.1,促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
  • cover
促织 【教学目标】 1.揣摩小说中的语言,注意语言运用的技巧。 2.赏析小说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具体把握小说的情节,并能复述出来,通过编写故事提纲,掌握情节起伏跌宕的特点。 3.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思考小说荒诞故事背后的象征寓意。 4.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体会作品对社会现实深沉的批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异化为虫,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件荒诞不经的事情,但在作家的笔下,却让我们看到了人世间的黑暗和不公。《促织》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代表作。蒲松龄的《促织》通过“变形”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社会的感知。 二、读准字音 迂讷(nè)   裨益(bì)   翕辟(xī) 藁葬(ɡǎo) 觇视(chān) 惭怍(zuò) 邑庠(xiánɡ) 不啻(chì) 惙然(chuò) 抢呼(qiānɡ) 爇香(ruò) 猪鬣毛(liè) 三、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清代小说家。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蒲松龄年轻时,颇有文名。他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轶事,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在作品中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自己的理想。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 四、写作背景 这篇小说写的是发生在明代宣德年间的故事,这样写其实大有深意。“宣德治世,宣宗令主……顾以草虫纤物殃民至此耶?惜哉!抑传闻失实耶?”这是跟作者同时代的诗坛宗师王渔洋写在《聊斋志异》手稿本上的一条评语。王渔洋为什么要强调宣德年间是“治世”,宣宗是“令主”即“明君”呢?显然他的用意,是要提醒读者读《促织》时要联系眼前的现实。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正被目为“英主”。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犬马”,酷爱“斗鸡戏虫”。 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有以制盆扬名于世的。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在借讲前朝“令主”当政的“治世”时代的事,来揭露“当时”“英主”当政的“盛世”的黑暗现实。“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当是目有所睹;“天子偶用一物”,更是特有所指,不是泛泛议论。这正反映了蒲松龄思想的深刻之处,“治世”“盛世”尚且如此,那“庸主”当政的“衰世”就不用说了。 五、文学常识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中国18世纪成书的一部文言小说集,共491篇。它的内容极为丰富,主要是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笔锋直指封建社会的黑暗,无情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黑幕,同时对人间美丽、坚贞、纯洁的爱情予以衷心的赞美。“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是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一副对联,这是对《聊斋志异》深刻的思想性和杰出的艺术性的高度概括。 六、整体感知 本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批判意义的小说。它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近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封建社会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上行下效、横征暴敛的黑暗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压迫的社会底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七、文本探究 1.文章始终围绕的一条主线是什么?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①故事始终围绕促织之得失这一主线安排情节。 ②情节波折:波折一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波折二———神巫指点,成名得虫;波折三———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波折四———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福。 ③这样写的妙处:这样曲曲折折、跌宕起伏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