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乘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乘车》 学情分析 学生刚学完10以内加减法,在之前没有真正接触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运算符号的计算题,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对于他们是较陌生的。由于一年级学生处于农村,语言表达能力差,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差,大部分学生的关注范围小,角度单一。因此在本课教学中重点及难点就是先用语言描述情境,再列式,从而根据情境理解并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乘车”情境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 2.能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进行正确计算 3.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展初步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进行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模拟演示、语言表达等,获得两步计算运算顺序的感性体验。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坐公交车吗?每当公交车到站就会有人上车下车,我们坐公交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先下后上,讲文明懂礼貌,注意安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些乘车时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通过轻松愉快的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懂文明讲礼貌的教育。 二、学程 第一学程 学习任务 理解连加算式的意义及运算顺序 主问题1:车上现在有多少人?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1.独立观察情境图,说说发现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2.尝试解决问题: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公交车开到三家店,车上有()人,从前门上了()人,从后门又上了()人,现在车上有()人。 第二步:互学要求 1.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可以学具演示或多组合作表演,为展学准备。 第三步:展学要求 1.小组上台展示,分工明确,表达清晰。(说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其他小组认真倾听,积极补充质疑。 归纳小结: 这样三个数连续相加的计算我们叫它连加,在计算的时候,我们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用得数再跟第三个数相加,就能算出结果了。 想一想用2+3+2=7这个式子还可以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主问题1预设答案: 车上原来有2人,前门上来3人,这时有5人,后门上来2人,这时有7人,车上现在就有7人。用一个算式表示:2+3+2=7。 还可以是:2+2+3=7或3+2+2=7 设计意图: 利用乘车的情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得出上车用加法计算,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最后总结出连加的计算方法,完成知识的整合。 第二学程 学习任务 理解连减算式的意义及运算顺序 主问题2:车上现在有多少人?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1.独立观察情境图,说说发现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2.尝试解决问题: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公交车开到了七里庄,车上有()人,从前门下了()人,从后门又下了()人,现在车上有()人。 第二步:互学要求 1.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可以学具演示或多组合作表演,为展学准备。 第三步:展学要求 1.小组上台展示,分工明确,表达清晰。(说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其他小组认真倾听,积极补充质疑。 归纳小结: 像这样的计算我们叫它连减,计算的时候,我们要先算前面的减法,让第一个数减去第二个数,然后从得数里减去第三个数得到最后的结果。 想一想用8-1-4=3这个式子还可以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主问题2预设答案: 车上原来有8人,前门下去1人,这时有7人,后门下去4人,这时有3人,车上现在就有3人。用一个算式表示:8-1-4=3。 还可以是:8-4-1=3 设计意图: 利用乘车情境图,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出下车用减法计算的结论,最后概括总结连减的计算方法,在情境中完成教学。 第三学程 学习任务 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及运算顺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