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551521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石壕吏》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1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3次 大小:2348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4课,石壕吏
  • cover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创作背景,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的主要内容。 2.通过朗读、模拟对话,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学习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人面对安史之乱社会现状的复杂心情和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析诗歌丰富的内涵,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练习法 【时间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杜甫的诗歌导入 二、初读诗歌知大意 1.自由朗读全诗,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生读示范 2.带着感情齐读全诗。 3.石壕吏描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简要概述这首叙事诗。 叙事诗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石壕吏》:安史之乱时的一个夜晚,官吏在石壕村村民家中强行征夫。 4.感知诗中反常之处。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有吏夜捉人,为什么不说征兵?而捉人为什么在夜里?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他们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怕被差役捉去。 (3)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男二死,说明战争异常的惨烈。 (4)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说明无兵可征,连老人都被捉充数。 三、深入感知几多苦 (一)老妇苦 1.(1)分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赏析对比的手法。 (2)听读示范。 2.小组讨论:“妇啼一何苦”,老妇的苦到底体现在何处呢? ①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男二死,丧子之苦) ②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衣不蔽体,贫困之苦) ③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年老服役,从军之苦) 3.(1)同桌讨论,分角色朗读。全诗大多数语句都是老妇哭诉其"苦",她是一下子全哭诉出来,还是被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呢?请你根据老妇"致词"的内容,设想出差吏的问话。 石壕吏(蛮横):(1)汝家有男丁否?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怀疑):(2)汝家还有何人?老妪: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厉声):(3)再无他人了吗?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凶残):(4)汝家必要交一人!如若不然,全家难保!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诗中没有叙述差役讲的半句话,但我们从老妪的回话中可以想象他凶横残暴的嘴脸以及话语,这种故意把问话藏起来,只写出答话的表现手法,请同学们记忆一下,叫做藏问于答。 (2)再读老妇的“致词”,深入感知。 4.差役捉人后的夜晚是安静的夜晚吗?有什么声音出现呢“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那么是谁在哭呢?请同学们用这样的句式思考我仿佛听到了因的哭泣。 (二)社会苦 1.默读导学案上的课外链接材料,找出《新安吏》和《无家别》中体现百姓苦的句子。 《新安吏》: (1)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2)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3)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无家别》: (1)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2)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3)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4)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5)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2.总结:这是一个苦难的———社会,是战争频繁造成了社会的苦。(三)诗人苦 1.面对苦难的人民,面对苦难的社会,诗人饱含怎样的感情?同情,无奈,愧疚。 2.目睹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为何敢于仗义执言,“临危莫爱身”的杜甫此时却失语了呢?一方面,百姓受苦,家破人亡,另一方面,山河破碎,国难当头,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杜甫是矛盾的,他只能沉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