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8562395

初中语文国学知识拓展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课件+素材

日期:2024-12-22 科目:综合实践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5次 大小:317339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初中,语文,国学,知识,拓展,苏轼
    (课件网) 诗游九州 ———唐人唐诗 一、古诗来袭(古诗讲解) 二、创作背景(古诗背景) 三、深思熟虑(古诗问答) 古诗来袭 我们来看看这首诗讲的是什么内容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宋代〕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漏断:即指深夜。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漏:指更漏而言。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此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 为下文的孤鸿出场做铺垫。 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氛围? 此句哪几个字更能显出这种氛围?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缺、疏 内心孤寂、煎熬,睡不着。 诗人为什么要选在此时出场?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 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 作者为什么会写孤鸿?他暗示了什么? 作者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遗憾却无人知情。 省:理解。“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遗憾却无人知情。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一只什么鸟?它遇到了什么事?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 创作背景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市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深思熟虑 我们来看看下面的问题你会不会答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心境?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宋代〕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2、这首词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宋代〕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借物比兴 3、这首词用到哪些修辞手法?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宋代〕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A比喻、排比 B拟人、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