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4.3 低碳生活 一、碳排放 1、什么是“碳排放” “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简称。 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有可能造成碳排放,比如普通百姓简单的烧火做饭都能造成碳排放,任何物体被火烧后的废气都会产生碳排放。 消耗1吨标准煤的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为2.6吨。 2、碳排放环节 ——— 碳循环 (1)CO2→光合作用→有机物→植物呼吸作用→CO2 绿色植物经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碳水化合物(糖类);在植物呼吸过程中,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返回大气中被植物再度利用。 (2) 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物吸收、体内氧化→CO2 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植物遗体→微生物分解→CO2 植物被动物或人采食后,碳水化合物(糖类)经食物链传递,被人或动物吸收,又成为人、动物和细菌等其他生物体的一部分,在体内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并通过动物或人的呼吸释放回到大气中又可被植物利用。 (3) 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植物遗体→地下漫长反应→化石燃料→燃烧→CO2 煤、石油、天然气等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它返回大气中后重新进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3、碳排放后果 ——— 温室效应 地球生物圈对CO2 的吸收能力是有限的。 如果CO2 排放量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必将使得大气中的CO2 含量不断上升,从而带来更强的温室效应。 从19世纪末至今,全球气温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总的趋势是在变暖,但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全球气温一直处于升高趋势,全球平均气温在20世纪升高0.4℃~0.8℃。 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趋势与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人类哪些活动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造成CO2 大量排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植被破坏,吸收CO2 的量减少,也导致增加。 有效控制大气中的CO2 含量的方法: 1、合理利用化石能源以减少全球CO2 排放量; 2、植树造林以增强生物圈对CO2 的吸收能力; 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2年5月在纽约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一个国际公约。 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有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签署通过。1994年3月21日,该公约生效。 1995年起,该公约缔约方每年召开缔约方会议以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的进展。 该公约的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京都议定书》 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京都议定书》1997年12月通过,并于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间开放签字,共有84国签署 ,条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个国家通过了该条约(超过全球排放量的61%),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虽然在议定书上签字但并未核准之,之后首先退出,2011年12月,加拿大签署又退出。 《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在2008年~2012年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作出了具体规定,即整体而言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要比1990年减少5.2%。 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把人类气候治理行动的目标设定在全球平均气温不高于工业革命前水平的2摄氏度以内。 欧盟承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削减20%。 美国在未来5年内帮助发展中国家尽快掌握可再生能源技术并提高能效技术。 我国也采取了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2019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