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网) 核心专题2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1.回顾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过程,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2.概述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并且能够用于解题,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养成及时归类、总结的学习习惯。 ◎重点:概述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导学建议· 本堂课的内容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学生已经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知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由于凸透镜成像规律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像距和焦距的关系、成像特点、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和应用,只要给出这五个方面中的一个,就可以确定其余的四个方面,由于涉及的内容较多,学生容易出错。教师在讲解例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得出解题方法。 1.确定像的性质 实验室里某凸透镜的焦距是8 cm,把物体放在距该凸透镜10 cm处,则物体通过该凸透镜成的像是( B ) B A.正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倒立、缩小的实像 利用物距和焦距的具体数值,确定两者的关系,然后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即可确定成像的性质。物距为10厘米,焦距为8厘米,由此可知,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1.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烛焰在距离凸透镜8 cm处时,在距离凸透镜15 cm处的光屏上成倒立的像。保持蜡烛和光屏不动,现把凸透镜向光屏方向移动7 cm,下列关于烛焰在光屏上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不能成清晰的像 B.成倒立、缩小的像 C.成倒立、放大的像 D.成倒立、等大的像 B 2.判断焦距的大小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当烛焰离透镜14 cm时成放大的实像,当烛焰离透镜8 cm时成放大的虚像,则这个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C ) C A.4 cm B.7 cm C.10 cm D.16 cm 当烛焰离透镜14厘米时,成放大的实像,则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2f>14 cm>f,所以7 cm<f<14 cm;当烛焰离透镜8厘米时成的是放大的虚像,则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即8 cm<f。综上所述8 cm<f<14 cm,C符合题意。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2 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18 cm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 D ) A.光屏上所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该透镜的焦距f小于9 cm C.将点燃的蜡烛移至距透镜9 cm处,不能观察到烛焰放大的虚像 D.透镜位置不变,蜡烛和光屏位置互换,光屏上也得到烛焰清晰的像 D 3.判断物距、像距 物体放在焦距为16 cm的凸透镜主光轴上,在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像,则该物体离透镜的距离可能是( A ) A A.40 cm B.32 cm C.20 cm D.10 cm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据此进行分析。物体放在焦距为16 cm的凸透镜主光轴上,在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像,光屏能接到是实像,所以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u>2f,f=16 cm,所以u>32 cm,只有A符合题意。 3.小丽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把烛焰放在凸透镜前25 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则光屏到烛焰的距离范围是( B ) A.10 cm~20 cm B.35 cm~45 cm C.小于35 cm D.大于45 cm B 4.成像的动态变化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焦距为15 cm,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前25 cm处,光屏上可承接到烛焰放大、倒立、清晰的实像,然后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缓慢向凸透镜靠近。最终停在距凸透镜20 cm处,为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实像,则光屏的移动方向和光屏上所得到像的大小变化分别是( A ) A A.远离凸透镜,变大 B.远离凸透镜,变小 C.靠近凸透镜,变大 D.靠近凸透镜,变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