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8579329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习作例文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24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6次 大小:344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习作
  • cover
第五单元《习作例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回顾、梳理、总结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 2.了解习作例文中写景物的顺序和游览路线,学习写法。 3.尝试运用学到的习作方法进行表达练习,运用写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习作例文中写景物的顺序和游览路线,学习写法;尝试运用学到的习作方法进行表达练习,运用写法。 教学过程: 任务一:明确任务,自主预学 1.理清《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游览顺序,尝试绘制游览路线图。 2.回忆自己最喜爱的一处景点,准备一张景点图片,上课备用。 任务二:回顾课文,梳理写法 1.回顾本单元学习的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 2.学生概括内容,教师相机梳理写法。《海上日出》:按照早晨太阳变化的顺序来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按游双龙洞的顺序来写的。 3.学生对比发现两篇课文在写作上的共同特点: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景物。 任务三、学习《颐和园》,发现写法 活动一:整体入手,理清顺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照怎么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交流相关语句(过渡句)。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3.依据作者的游览顺序,尝试画一画游览示意图。 4.学生抓住“进了、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这些词语,结合画出的游览示意图,说一说作者的游览路线。 5.小结:作者按空间变化顺序,运用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写出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些地方的景色。 活动二:抓住特点,感受美丽 1.通过初步的学习,我们对颐和园有了一定的了解,说一说颐和园哪一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景点,发现景点特点,并交流:作者是如何将这个特点写清楚的? 长廊: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二百七十三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佛香阁: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昆明湖: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景点,可以朗读,也可以用导游或游客的身份进行介绍。 任务四、学习《七月的天山》,提炼写法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课件出示重点字词。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学生议论、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第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5)“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无边的繁花呢?”改为陈述句“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没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