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583128

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 知识点+配套练习 (学生版+教师版)

日期:2024-05-12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试卷 查看:46次 大小:8265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知识点,配套
    第九课 古诗三首 【理解句子】理解重点句子才能明细课文内容 (一)暮江吟①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②水中,半江瑟瑟③半江红。 可怜④九月初三⑤夜,露似真珠⑥月似弓。 【注解】 ①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做的诗。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②残阳:快要落山的太阳;③瑟瑟: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④可怜:可爱;⑤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⑥真珠:这里指珍珠。 【翻译】 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青绿半江艳红。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似珍珠圆润,新月如弓弯弯。 【走进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全诗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两幅图景: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生、露珠晶莹的朦胧夜景。诗歌的前两句写夕阳照射中的江水。作者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波光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作者通过对“露”“月”进行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把一幅绝妙的画卷展现在读者眼前。 (二)题西林壁① 【宋】苏轼 横看②成岭侧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④真面目,只缘⑤身在此山中。 【注解】 ①题西林壁: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②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③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④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游览胜地;⑤缘:因为。 【翻译】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走进作者】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fú)和蔡襄)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全诗赏析】 《题西林壁》是游览庐山后的总结。开头两句,实写游山所见,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结尾两句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作者紧紧扣住游山谈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整首诗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三)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①,骚人②阁笔③费评章④。 梅须逊⑤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解】 ①降:服输;②骚人:诗人;③阁笔:放下笔。阁,同“搁”,放下。这里读gē;④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⑤逊:不及,比不上。 【翻译】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这难坏了诗人,他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输给雪花三分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全诗赏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雪的洁白和梅花的清香,而是从侧面入手来表现它们的特点。诗歌的前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了梅和雪为争春发生了“摩擦”,都认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