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https://preview.21cnjy.com/f2/2024/03/5b/5b9a45b6c51370ae9fa8b4dfa48700e0.png)
八上第六单元古诗文整合教学听课记录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设计选取了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其中的四篇,即《〈孟子〉三章》《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诗词五首》,围绕“矛盾、困境中的不同选择,凸显人的品格与志趣”这一主题进行大单元设计。从主题上来说,这几篇诗文都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和抱负有关。每一篇作品都是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优秀材料。 从写作手法来看,本单元的三篇文言文都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单元整体设计目的使学生明确文章中传达出的精神,并不只属于过去某一个时代,而是鲜活的,是与今天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这些鲜活的人文精神如何世代传承,是一个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二、听课记录 从齐背26课5首古诗出发,自然地过渡到寻找5首诗创作背景下的共同点,找到了“战乱、乱世”这些关键词。 任务一中,同学一从文本内容出发,认为这几篇文章都讲述品德品质,《孟子》与《周亚夫》都提及了仁政思想;同学二从对比、衬托手法出发,点明愚公的坚韧不拔和智叟的目光短浅; 同学三从文化的角度,发现《孟子》为春秋时期之作,而后几篇文章均为孟子观点的印证;同学四从诗歌情感出发,《渔家傲》《赤壁》表达了怀才不遇之情,《春望》表达了爱国之情,《雁门太守行》则表达了以身报国的志向;同学五就主题的角度,认为这几篇古诗文都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志向,《春望》是忧国忧民之情,《渔家傲》是对现实的不满;《孟子三章》是大丈夫之志;《愚公移山》与“死于安乐”的观点有着共同点。 任务二中,同学一讲述孟子处于礼崩乐坏的背景之下,选择了“独行其道”“居天下之广居……”,表现了他锲而不舍的精神;愚公在智叟的态度之下,选择了坚守自己“曾不若孀妻……”,表现了他的目光长远、坚持不懈;在细柳军营与棘门、霸上军营的对比之下,周亚夫选择了“介胄之士不拜”,表现了他的恪守军礼、正直严谨; 同学二从《生于忧患》中“得志……”得知孟子奋发有为乃为“大丈夫”;愚公在仅有5人移山且时间长的基础上,仍坚守移山选择,同学了解到了愚公的不怕困难、团结一心。 老师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补充梳理和引导,通过“提问90岁的愚公移山为谁?”“关注《周亚夫》中出现的不字并请同学朗读出细柳军营人的坚定语气”“提问《生于忧患》仁政的历史背景”多种驱动性问题总结归纳,得出不同人有不同选择的观点。 任务三中,学生一认为景春是市侩的,智叟是鼠目寸光的,愚公之妻是满足现状的,刘礼等人是阿谀奉承的,汉文帝是知人善任的明君;学生二认为景春是顺从权势的,换而言之为慕强,智叟是嘲讽且不理解愚公的,愚公的妻子是担忧关心愚公的,刘礼等人是媚上的,可称之“以顺为正者”,这些人对主人公起到衬托和对比的作用;学生三认为汉文帝和愚公妻子是正衬,刘礼和智叟是反衬。教师对在此过程中通过范读、总结归纳正衬反衬为横向对比、假设无智叟和刘礼等人的情况、思考群臣皆惊的“惊”字理解等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次要人物对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并导向下一任务问题———哪一选择更能得到大家的认同? 任务四中,教师先提前让学生写下自己的观点作为作业,在学完本课的基础之上进行对比修改,请看法改变的同学和依旧坚定选择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一从支持陶渊明到支持杜甫的选择,他从文中感受到杜甫、愚公、周亚夫以及孟子的观点,认为我们不能放松,要坚持奋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学生要为国家贡献力量;学生二也支持杜甫,她提出观点———自古英雄多磨难,左宗棠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臣子虽败,但如果胜利的影响是很深远的,身为文武大臣应想到黎民百姓;学生三也支持杜甫的思想,他认为大丈夫应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