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592722

初中语文八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内容归纳(素材)

日期:2024-06-0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23次 大小:1055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初中,语文,八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内容
  • cover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内容归纳 一、本文主旨 本文开头列举六个在困境中有所成就的名人事例,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若要成功,都应该经历磨难的道理,最后得出论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二、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开篇列举了六位名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1)内容上:这些人都出身卑微,都经历了艰苦磨难,终成就大业。 (2)论证上:运用举例论证,具体阐明了“逆境出人才”的道理,引出下文对“生于忧患”观点的论述。 (3)表达效果上:运用排比修辞,用相同的句式连举六个例子,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2、作者认为,造就人才的主客观因素是什么?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人,必须从哪些角度磨炼他,磨炼的好处是什么? 主观上:思想斗争的折磨。 客观上:艰苦环境的磨炼。 角度:思想、生活、行为。 好处:能使人内心受到震撼,使人性格坚忍起来,使人能力增强。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用自己的话概括) 内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 4、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人,必须从哪些角度磨炼他,磨炼的好处是什么? 角度:思想、生活、行为。 好处:能使人内心受到震撼,使人性格坚忍起来,使人能力增强。 5、文章在论述磨难对人才的影响后,为什么还要提到国家的治理呢? (1)本文论述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人”“国”都适用。(2)造就人才主要论证了“生于忧患”,而治理国家主要论证了“死于安乐”,对“人”“国”都适用。(2)造就人才主要论证了“生于忧患”,而治理国家主要论证了“死于安乐”。由个人到国家,使得论证更全面、更周密。 6、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常常会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我认为一个人犯错误是难免的,犯错并不可怕,只要能知错、认错、进而改错,就会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 7、本文提出论点,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特点? 运用类比论证的手法,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在文章结尾处提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8、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孟子的忧患意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孟子的忧患意识告诉我们:困境磨难可以造就人才,国家没有内忧外患,往往容易灭亡。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沉湎于舒适安乐的生活之中,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振作精神,奋发有为。 9、这篇课文对你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何指导意义。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有毅力,在困难中磨炼自己坚强的意志,遇到困难要想办法克服,要有耐挫能力,对自己永远充满信心。 三、名言事例积累 1、成语:居安思危 多难兴邦 2、名言: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高尔基 3、谚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经风雨,怎么见彩虹。 4、诗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5、事例:(1)司马迁受宫刑,忍辱负重,终于著成《史记》 (2)贝多芬双耳失聪,他扼住命运的咽喉,奏响生命之赞歌。 四、理解性默写 1、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论述要成就不平凡的事业,必先经历艰难困苦磨难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孟子认为人才出现的客观条件是使他经受艰苦的磨练,这样要达到的目的(人才经受磨练的益处)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有对手,保持警惕,便不失活力”和本文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5、面对纷繁多变的国际形势,我们就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警戒鞭策自己奋发向上。 6、高度概括历史上亡国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