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读诗句,识英雄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苏轼笔下的英雄人物又是谁呢 ? (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驰马射虎的孙权) (能文能武的曹操) 题目解读 “念奴娇”为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伎,词调因此而得名。此调宜于抒写豪迈感情。 怀古:怀古咏史诗 赤壁怀古:观赤壁之景,怀古之事,抒一己之怀。 书己怀 03 说古事 02 临古地 01 临古地 诗人临古地,到了哪里?这是什么地方? 赤壁 (周瑜当年大败曹兵的战场) 1.作者看到了赤壁的哪些景观? 长江、故垒、石壁、惊涛、浪花 长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冲洗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人们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2.开头写滚滚东流的江水,有什么用意? 东去的大江和滚滚的江浪, 既是眼前景,又是一种暗喻。 3.正面描写赤壁风景的句子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山之奇峭高峻 水之汹涌澎湃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破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通过夸张、比喻修辞手法,寥寥几笔便描绘了一幅奇险开阔的画面。短短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三个方面勾画出古战场壮丽雄奇的图景。 由景过渡到人 思考: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上承环境描写,下启人物出场,抒发情感。 说古事 诗人登赤壁想起了谁?谈说了哪些事? 周瑜 谈说了哪些事? 称呼上: 年龄上: 装束上: 功绩上: “樯”挂帆桅杆,“橹”摇船的桨,借代曹操水军。34岁的周瑜火烧赤壁,在谈笑间面对战事显得举重若轻,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周公瑾。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尊敬、亲切 年轻得意 英俊潇洒、儒雅风度 从容淡定、气定神闲 英俊潇洒、风流倜傥、事业有成、 仕途坎坷的苏轼 苏轼作诗赋,表达对新法不满,被人诬蔑为诽谤朝政而下狱(乌台诗案)。苏辙等拼死上表相救,幸好太后曹氏爱才,不肯杀轼,神宗才对苏轼从轻处置。苏轼被囚128天之后,貶为黄州团练副使,交由本周安置,不得干预公事。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较自由的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在此期间,写就一次二赋。 赤壁三文: 《赤壁赋》 《后赤壁赋》———散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对比 周瑜 苏轼 情感 年龄 34岁 47岁 生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容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务 东吴都督 戴罪黄州 际遇 文武双全 文弱书生 少年得志 年老无为 功成名就 怀才不遇 借古 伤己 周瑜— — 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 苏轼— — 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 早生华发、壮志难酬之感 反衬 那苏轼为什么要把周瑜写的如此完美? 书己怀 面对着这样的差距人生,诗人是否就此沉郁其中? 一度下狱, 三度贬官。 命运多舛, 生活坎坷。 但他 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 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 为什么? 旷达的苏轼 思想复杂: 外儒内道 儒家的积极入世; 道家的超脱出世; 佛家的四大皆空。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诗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貌似“出世”—清净无为、超脱凡尘的老庄思想,实质“入世”—渴望实现理想、建功立业的决心。 乐观 豁达 积极 豪迈 概括主题 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 ... ...